安逸四川:心理療愈的搖籃
——從盧加強先生《安逸哲學》說起
楊 華
盆地是四川人的搖籃,安逸是祖傳的搖籃曲。
——盧加強
連夜通讀了盧加強先生花一個月完稿、四川人民出版社兩個月內出版的新書《安逸哲學》,第一次對已生活八年的這座城市,有了熱辣滾燙的認知。
![]()
《安逸哲學》 盧加強 著
四川人的口頭禪“安逸”,在加強先生筆下,是大熊貓黑白相間繪乾坤的太極圖,是火鍋湯麻辣鮮香聚百味的融合態,是麻將桌上張弛有度順勢為的進退說,是蓋碗茶里和諧共生天地人的宇宙觀,是寬窄巷子收放自如轉心鏡的詩意學……一個詞語,可謂寫盡上下五千年的天地傳說,囊括人間百態的世相煙火。讓我們從熊貓的動與靜、火鍋的分與合、麻將的進與退、茶葉的浮與沉、巷子的寬與窄等這些尋常的現象中,品味出意味雋永的人生哲思,天地律動。關于平衡,關于轉化,關于二元統一,關于創傷與療愈等等。
通過加強先生的描寫,我看到,安逸,不是名詞,是動詞,不是靜止,是流動。正如他所說,“安于當下,逸于永恒”。我認為,他通篇所闡釋的安逸哲學,就是處理內外關系的哲學,包括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世界的關系。
安逸,對個人而言,就是安其心,逸其身。蓋碗茶里的慢生活,是活在當下,重在每一個體驗中舒展生命力,感受光陰流逝中的嘀嗒心跳、玉露春風,在自我內觀中休養生息,安穩心理。
安逸,對他人而言,是安其理,逸其情。火鍋湯里的九宮格,精妙地煮出人情世故,有序分格,照顧每個人的喜好,共食一鍋底,情感上不分你我,拉進距離,分與合,呈現人際關系于情于理的真諦。
安逸,對世界而言,是安其位,逸其順。都江堰的魚嘴口,將岷江一分為二,外江與內江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外江泄洪排沙,內江引水灌溉,讓洪水順勢分流,灌溉良田。道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順勢而為,相互依存。
通過加強先生追溯根源、引經據典的論述,讓我體會到,巴蜀這種獨特的安逸文化,是一種獨創的心理療愈方法。安逸四川,當之無愧為心理療愈的搖籃。
安逸基因的歷史性:巴蜀文明生生不息的明燈
四川的安逸基因,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從地域構形看,巴蜀處于廣袤中華大地自西向東、由高到低三個大落差階梯的中間內陸腹地,聯通南北西東。從海拔高達7500米的貢嘎雪山到群山環抱低至600米的成都平原,形成垂直完整的地形地貌,自然稟賦獨特豐富,是萬物生靈的洞天福地。中間盆底,接高走低,山巒起伏,沃野守護,狀似搖籃的地理屏障,構成安全基地的心理邊界,磐石之心,屹立塑形。這是孕育安逸基因的獨一無二的沃土溫床。
從歷史淵源看,巴蜀大地,自上古以來便是巴人與蜀人以及其他族群先民活動的區域,兩者水乳交融,文化復合共生,成為中華文明滿天星斗的閃耀組成。《巴蜀文化通史》有記,“蜀人慕文好樂,精敏健雄,浪漫詼諧。巴人質直尚勇,豁達豪爽,吃苦耐勞。”自古便有“巴出將,蜀入相”之說。可見巴蜀同源同囿,又同中有異,形成史淵悠久、流傳有序的剛柔并濟的復合型文化共同體。這樣的血脈基因,戰時為兵,雄得起,平時為民,閑得住,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能文能武,進退自如。流水之形,順勢而行。這是構筑安逸基因的堅不可摧的四梁八柱。
正如加強先生所說,“盆地是四川人的搖籃,安逸是祖傳的搖籃曲。”
![]()
嘉賓對談
安逸哲學的傳承性:東西方文化量子糾纏的呼應
安逸文化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區域發展與特色彰顯。在巴蜀大地,璀璨的華夏文明集中通過關系的哲學來賡延薪續。首先是以人為本的自我關系,可謂是處理得明明白白。有史以來,天府盆地,人都是最珍稀的存在。從秦代的“徙秦民入蜀”四萬人,到明清戰亂600萬人口只剩不足八萬后的“湖廣填四川”,兩三千年的歷史,發生八次大規模移民大潮,一次又一次經歷戰火的生靈涂炭,千里荒蕪,十室九空。包括地震的山河撕裂,洪災的滿目瘡痍,瘟疫的瘴癘橫行……隨時面臨死里逃生,活下來,成為刻在巴蜀基因里最堅韌的品性。也正因為如此的向死而生,所以川人在處理與人的關系和與環境的關系,都本著患難與共、同聲共氣的心意,打破人類進化史親緣選擇的局囿,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共享天地之精華,共護人類之家園。
川人在處理各種關系中呈現的安逸哲學脈絡,總體而言是傳承了太極的陰陽平衡,黑白流動,和合與共。接納變化,擁抱動蕩,在不確定中安穩自己的內心,才有了“安逸四川”的文化名片。閑時吃個九大碗的壩壩宴,曬個蜀犬吠日的大太陽,擺個方言夾雜的龍門陣,喝個三才碗的蓋碗茶……這一切,都是刻在巴蜀基因里“接納命運的無常,開啟苦難的療傷”的日常寫照。正如加強先生所說,“四川人對生活細節的關注,其實是一種‘感恩凝視’。”正是這樣有覺察的自我療愈,涵養出川人從容悠然、松弛閑適的氣質。見慣生死,看淡得失。
安逸文化一脈相傳的黑白共生的東方太極說,與榮格提出的陰影人格論的西方心理學異曲同工,相互呼應。他認為,人格包括顯性和隱形兩部分,隱形人格是在潛意識中被壓抑或未被察覺的特質,稱為影子人格。而心理健康的根本,就是把顯性人格和隱形人格進行有機整合,在圓滿中使生命力充分流動,循環往復。心理疾病的產生,就是在人類與生俱來的自戀基因的攜裹下,否認陰影的存在,把自己不喜歡的一些特質全壓抑進潛意識,然后在特定的情景下進行投射,并對被投射者進行瘋狂的打壓甚至屠殺,以避免觸發自己的羞恥感。人類的有些種族,血脈流淌的便是這種自戀的基因。不敢直視族群的創傷與不足,通過暴力征服顯示自己的強大,把弱小的特質,悉數投射到被霸凌的群體身上。并為自己的侵略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進行有罪歸因,別人都有罪,自己是替天行道。這也是戰火紛飛的集體潛意識的心理成因。
相較之下,四川的安逸文化,能如此的豁達與暢意,正是整合了人格的陰影,對族系的各種創傷,永遠持接納的態度,不回避,不怨艾,以舉重若輕、幽默詼諧的方式進行療愈,平時注重休養生息,以備不時之需能“雄起”。四川的安逸文化,這朵在苦難里開出的芙蓉花,是東西方文化融合交匯的典范,形成隔空呼應的量子糾纏。
正如加強先生所說,安逸四川“讓苦難不再是文明的斷裂點,而是精神的生長點。”
![]()
本文作者楊華(右)與盧加強先生在新書發布會上合影
安逸圖譜的包容性:AI時代人類命運共體的導航
安逸圖譜的這種包容性,生動詮釋了“友者生存”的奇跡。美國演化人類學教授布萊恩?黑爾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發現,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存在的人屬物種走到今天,于智人出現后的30萬年里,在共享這個星球的至少五個人屬物種中,人類并不是最聰明、強壯、有創造力的一支,而演化的真正優勢在于,人類具有一種非同一般的友善,一種與他人協調和溝通的高超能力。正是這樣的理解包容、溝通協作使人類在物種競爭中脫穎而出,繁衍發展。也是這樣的友善哲學,讓巴蜀大地一次又一次邁過深重的苦難,抱團取暖,廢墟重建。才有今天“錦繡天府,安逸四川”的閃光名片。
在當今全球化進程加速推進、大國博弈愈加激化、文明沖突不斷升級的人工智能時代,安逸圖譜無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友者生存”的東方范式與導航。應對世界的動蕩疏離,重新審視人類命運的走向,認知演化理論明確啟示:為了生存與繁榮,我們需要擴大“朋友圈”,把被試作外人的“他們”變成屬于自己人的“我們”。休戚與共,和諧共生。
“四川的‘安逸’,從來不只是自我安放的小徑,更是一條指向共情的大道。”加強先生在書中飽含情感地訴說,“‘安逸’早已超越地域與民族的標簽,成為人類對‘詩意棲居’的共同注解。”
友者生存。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煥發生機,正是沿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脈系積厚流光。安逸文化,是錦繡天府為世界貢獻的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中華文化的四川范式。
安逸四川,守護人類精神的家園。
安逸四川,療愈人類心理的搖籃。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華〔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直作協校園文學專委會副主任。四川省心理學會會員,四川省教育廳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家庫成員,心理咨詢師。在各類報刊發表作品數百萬字。出版《你的九歲,我的九歲》(第一作者,與兒子合著)《我的蓉漂:不似天涯,是吾鄉》文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