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周末和朋友小聚,飯后聊天說起了孩子與我們的疏遠,說起了孩子不再與我們分享心事,大家都很感慨。
幾個朋友,但凡家有初中生,大概率都有這樣的情形發生。
回家查了查資料,發現其實這就是孩子邁向青少年的關鍵階段。這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調整,從“管理者”變成“同行者”。
一、不講大道理,閉嘴然后聽她說
很多情況下,我們給孩子講話的習慣就是“你應該……”“你怎么又……”。但青春期孩子情緒反應比成年人更強烈、更直接。這時的他們情緒會大于理性,講的道理他們或許記住,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不會聽你的。
![]()
正確的做法是:只聽不說。
比如孩子抱怨“今天煩死了”,別急著追問“誰惹你了?”“是不是又沒考好?”,而是簡單回應:“嗯,聽起來今天挺難的。”
很多時候,他們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被理解的感覺。
二、尊重邊界感,建立信任
上了初中,孩子會開始在意個人隱私,這是成長的自然結果。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比如進房間前敲門、不隨意翻看日記、不過度追問社交動態,這些細節看似小事,確實是對孩子實實在在的尊重。
三、不要命令,給出選擇
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被控制。如果是命令她“馬上去寫作業!”,她肯定不會馬上動,怎么著都要磨蹭一會才去做。為這事生氣,反而影響親子關系。這時就直接給出選項,讓孩子選擇,比如“你是想先做數學,還是先背英語?需不需要幫你計時?”
心理學研究顯示,當青少年覺得自己擁有選擇權時,配合度和自主性會顯著提升。
四、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
孩子喜歡“二次元”,作為家長我們沒必要讓自己變成熟知”二次元“的專家,但可以試著了解孩子喜歡的UP主、追的劇、聽的音樂或關注的熱點。不必深入,但至少了解。
有的時候和孩子平等互動,比一百句“要多看書”都更有效。
五、理解與陪伴都非常有必要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穩定和價值觀形成至關重要。研究發現,父母雙方適度參與、態度一致的理解和陪伴,能顯著降低青少年的焦慮和行為問題。
![]()
比如:
考砸了,先說“辛苦了”,而不是“怎么又粗心”;
和朋友鬧矛盾,先共情“被誤解確實難受”,而不是急著教“你應該……”;
嘗試新發型、新穿搭,哪怕你覺得奇怪,也可以說一句:“挺有你自己的風格。”
這種無條件的理解與支持,會讓孩子在面對學習壓力、競爭或自我懷疑時,更心安。
還可以一起做些輕松的事:
周末一起做飯或散步;
晚飯后聊聊新聞或學校趣事;
看同一部電影,簡單交流感受。
不需要刻意談心,自然的日常互動本身就傳遞著關心。
關鍵的初中階段,碰上敏感的青春期,一不小心或許就會讓親子關系蒙上一輩子的陰影。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勵。
這就夠了。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