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鎖著房門,叫都叫不應!”“說兩句就炸,我到底做錯什么了?”“以前多乖啊,現在怎么變成這樣?”……這些話,是不是每天都在你家上演?家里有個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住進了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情緒火藥桶”。你小心翼翼,卻總踩雷;你苦口婆心,他卻嫌你煩。
很多家長一提到青春期,就如臨大敵,覺得是“叛逆期”,是“孩子變壞了”。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不是變壞了,是長大了,只是我們還沒學會怎么跟一個“半大人”相處。
![]()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在瘋長,情緒在翻滾,內心在掙扎。他不再是那個牽著你手、什么都聽你的小娃娃了。他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去哪”“我值不值得被愛”。他渴望獨立,又害怕失去依靠;他想表達自己,又怕被否定。這種矛盾,讓他時而暴躁,時而沉默,時而冷漠,時而敏感。
可我們呢?很多家長還停留在“我是你爸媽,你就得聽我的”階段。孩子一頂嘴,就覺得是挑釁;一關門,就覺得是疏遠;一玩手機,就覺得是墮落。于是,越管越逆,越吵越遠。
其實,青春期不是敵人,而是一次重新建立關系的機會。
你越想控制,他越想掙脫。因為他要的不是“被管”,而是“被看見”。他希望你知道:我不是不懂事,我只是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是不愛你,我只是不想再被當小孩。
很多家庭的矛盾,不是孩子變了,而是家長沒跟上。你還在用管理小學生的方式,去管一個已經開始思考人生的人,這怎么可能不崩?
那到底該怎么辦?別急,先放下“糾正”的念頭,試試“連接”。
1.少說“你應該”,多問“你怎么想”。別一上來就給建議、講道理。孩子考試沒考好,別急著說“你就是不努力”,可以試試說:“這次沒發揮好,你自己覺得是哪里出了問題?”讓他感受到,你是想了解他,不是來審判他。
2.允許他有“情緒”,但不縱容“傷害”。他可以生氣、可以沉默、可以表達不滿,但不能罵人、砸東西、傷害自己或他人。情緒要接納,行為要有邊界。你可以告訴他:“我理解你現在很氣,但摔東西解決不了問題。等你冷靜點,我們再聊。”
3.給他空間,但別徹底撒手。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獨立的空間,但不等于放任不管。你可以“退一步”,但不能“消失”。比如,他想自己安排學習時間,你可以和他一起制定計劃,約定檢查方式,而不是完全不管或全程盯著。
4.別把成績當唯一標準。他可能成績一般,但他善良、有主見、有創造力,這些品質同樣重要。多夸他“人”的部分,少盯他“分”的部分。讓他知道,你愛的是他這個人,不是他的成績單。
5.學會“示弱”,別總端著家長架子。你可以對他說:“爸媽也是第一次當家長,有時候也不懂你,但我們愿意學。”這種真誠,反而能拉近距離。他不是不要你,他是要你換一種方式陪他。
對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樣,談談我的個人兩點看法:
第一,青春期不是“問題期”,而是“重建期”。它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親子關系需要升級。以前是“你聽我的”,現在得變成“我們一起商量”。別怕孩子頂嘴,那是他在練習獨立思考;別怕他沉默,那是他在整理內心。只要你還在他身邊,關系就有轉機。
第二,家長要先調整,孩子才會跟上。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難搞,是我們太固執。你總想著“糾正他”,卻沒發現自己才是那個需要改變的人。當你不再把“聽話”當標準,當你愿意蹲下來聽他說“我很難”,當你能在他崩潰時說一句“我懂”,你們的關系,自然就軟著陸了。
家有青春期孩子,不是災難,而是一次成長的契機。別硬剛,別硬扛,學會“軟著陸”。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是陪他找到他自己。
等他走過這段路,回頭看時,會記得:那年他脾氣差、情緒崩、關房門,但爸媽沒走,一直都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