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運簽#
11 月 2 日,安世半導體中國有限公司發布致客戶公告函,揭開了一場跨國企業間的供應風波。公告稱,荷蘭安世半導體已從 10 月 26 日起,單方面停止向位于東莞的封裝測試工廠供應晶圓,理由是聲稱當地管理層未遵守合同付款條件。
![]()
安世半導體前身為飛利浦半導體部門,被中國資本聞泰科技收購后,形成了歐洲掌握前端設計制造、中國負責后端封測的全球布局。但從 10 月初開始,荷蘭政府以 “治理和安全” 為由介入安世管理,當地法院隨后下令暫停聞泰科技創始人在安世的董事職務,并將相關股權交由第三方管理。
![]()
此次斷供,正是這一系列矛盾的集中爆發。安世中國在公告中直接駁斥荷蘭方面的說法,稱所謂付款違約完全是無中生有,相反荷蘭安世目前欠付東莞工廠的貨款高達 10 億元人民幣。荷蘭安世的這一做法,被指嚴重違反合同約定和商業合作原則,置客戶利益于不顧。
安世中國在公告中表示,已經建立了充足的庫存,能夠保證到年底甚至更長時間的訂單需求。同時,他們正在加緊驗證新的晶圓產能,預計明年就能實現無縫銜接。這種快速反應能力顯示出中國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的成熟。
![]()
行業人士透露,東莞工廠曾提出用人民幣結算晶圓采購以規避匯率風險,這一常規操作卻成為導火索。背后真正的原因,是荷蘭政府對中資控股安世后的控制權變化感到不安。
有網友稱:“遇到這種單方面斷供的情況,就得強硬反擊,不僅澄清事實,還拿出庫存和預案,太給力了。” 也有網友關注供應鏈穩定:“半導體圈謠言傳得快,安世中國及時發聲太重要了,不然客戶都得慌,市場也會受影響。” 還有網友看透本質:“表面是付款糾紛,實際是地緣政治影響下的控制權爭奪,商業合作還是得講契約精神。”
此次事件暴露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脆弱性。安世全球 70% 的成品依賴東莞工廠的封測產能,而晶圓制造又集中在歐洲,這種地緣分裂的布局在政治干預下極易出現供應脫節。從中長期來看,這一事件可能加速中國汽車分立器件的國產化進程,國內相關企業有望借此機會進入主流供應體系。這也提醒企業在全球化布局中,需要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降低單一依賴帶來的風險。
安世中國的反擊,不僅是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更是中國企業在復雜國際環境下堅守原則、保障供應鏈穩定的縮影。這場風波的后續發展仍值得關注,但它已經讓我們看到,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企業的穩健運營和自主可控能力,才是應對各種風險的核心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