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貍貓換太子” 的戲說,讓章獻劉后成了 “刻毒婦人” 的代名詞,可真實的她,是北宋首位垂簾聽政的太后 —— 從貧女到掌權十一載,一手托起仁宗盛治。
她為何沒成 “武則天第二”?在男權朝堂中如何執掌權柄?這些疑問,都能在宋史學者劉廣豐新作《月照崇徽:章獻劉后與宋真仁之際政治》中尋得線索。
該書不僅跳出 “女主干政” 的批判框架,以劉后為線,還原宋真、仁之際的政治實相,還點明了劉后研究對北宋政治史與婦女史的意義,填補了真、仁過渡階段研究空白;梳理學界成果,辨析制度、士大夫與個人選擇對劉后的影響。
這部新作的動人之處,不再是站在歷史之外評判一位 “女主”,而是走進北宋宮廷與朝堂,遇見有擔當、善權謀,在男權桎梏中綻放獨特光芒的章獻劉后。這不僅是對一位太后的再認識,更是對宋代政治生態、性別關系的一次深度叩問。
從宮廷深處到權力中樞:
劉皇后與宋真仁之際政治再研究
01
個體與歷史:劉后與北宋政治史研究的意義
![]()
中國古代真的是一個男權社會,而且越到后來,對女性越不友好。
若《周易·家人卦》中提及的“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是對男女在家庭分工中的描述,那么到了晚近時期出現的俗語“三步不出閨門”,就是對女性活動空間的嚴格限制了。
在這種條件之下,女性參與政治,可謂千難萬難。
傳統劇目《再生緣》,講述的是元朝大學士孟士元之女孟麗君為了逃婚,女扮男裝,上京考狀元的故事。戲中的孟麗君才情橫溢,不輸男性。但這終歸只是戲劇,并不是真實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除短暫的武周一朝以外,女子基本上難以當官。哪怕與武則天幾乎同一時代的唐朝——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為開放的朝代——才女魚玄機也只能空嘆“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身為女性,她連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都沒有。
但即便如此,中國古代依然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如漢之呂后、北魏之馮太后、晚清之慈禧太后等,而唐代更是出現了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就女主政治而言,宋代與歷朝相比,不遑多讓,因為宋代垂簾女主就有九位之多,其中宋真宗皇后劉氏,更是當中之佼佼者。劉氏乃真宗第二位皇后,她在仁宗時垂簾聽政長達十一年,可謂開宋代太后垂簾聽政之先河。
過去人們對劉后的了解,多來自戲劇小說“貍貓換太子”的故事,但真實的劉后,并非故事當中的刻毒婦人,她乃宋代出色的女政治家,宋朝在她統治之下,平穩過渡;仁宗亦在其輔助之下,逐步成長。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劉后與武則天有頗多相似之處,其掌權預政,對于當時朝野群臣來說,未必不是一場政治危機。而我們今天看待此問題,就不得不考慮:既然兩人如此相似,為何劉后沒有成為武則天第二?
當然,關于這點已經有不少學者回答過,但論者多歸結于制度、禮法等對后妃的約束,使之不能、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此種結論,對于絕大部分的宋代后妃來說,當然如此。
但劉后統治時期乃宋代垂簾聽政制度的開創期,從制度與立法之滯后性來說,在劉后之前,宋代不可能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約束機制,故此朝臣對劉后的制約只能是總結前代經驗,并嘗試性地探索新路。
早在真宗在世之時,就皇后權力問題,朝臣之間已經發生了激烈的政治爭斗;而劉后垂簾時期,大臣們也在想方設法抑制太后的權力。而宋真、仁之際的政治主題之一,當是這種對女主權力的抑制與反抑制。
有些成果認為,劉太后所依靠者乃外戚、宦官;也有觀點認為她依靠的是朝廷大臣。
但無論何種觀點,有一事實不容否認:劉太后統治時期,宋代出現了一大批正直敢言的名臣,以及善于朝政的能吏,他們應該是當時朝廷的支柱。因吸取前代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及因襲男權政治的傳統,這些大臣基本都反對劉太后主政。換言之,劉太后一方面必須利用這些大臣才能維持朝政,另一方面又得防范這些大臣,使他們不能侵害她的既得權力。
這種既利用又防范的權謀之術,正是劉氏長期保持女主執政地位的保證。劉太后與眾大臣之間的博弈,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宋代女主垂簾制度,以及抑制女主之制度。而在這種博弈中,男權社會里的女性統治者的執政能力與執政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當中所體現的女性意識,更是值得關注的地方。
以上論述多與劉后有關,而學界對于劉后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本書并非單純研究劉后,而是把劉后與宋真宗、仁宗兩朝間之過渡時期的政治結合起來。
劉后參與政治的宋真、仁之際,是北宋一個特殊政治時期——從初期向中期過渡的時期,這一過渡階段,可以說上承真宗守成之治,下啟仁宗朝革新之門,仁宗朝的改革之風及臺諫勢力的崛起,均可謂始發于這一時期。故本書的研究,能接續兩朝,對宋代斷代政治研究有重要意義。歷史創造于人,政治史尤其如此。
政治人物之性格及其政治態度與政治行為,構成各種政治事件,而種種政治事件,則形成各朝代之政治畫面。就真、仁之際政治而言亦是如此,劉后既是這一時代的重要政治人物,更是能把該時代各重大政治事件連接起來的主線。
故本書以劉后為線索,把其身邊的各種政治人物、政治集團及政治力量聯系起來,研究他們的性格、行為、取向等,進而論述與這些人物相關的政治事件。我相信通過對這些政治事件的史實進行考據、辨析,并分析當中各種政治人物的關系,能夠把當時的政治畫面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全面研究劉后掌握權力的過程,并對其合法性進行探討,有助于了解宋代垂簾聽政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再者,劉后是宋代比較重要的女性政治人物,全面、深入地研究她主政時期之政治,有利于了解宋代的女性政治,并關注女性政治當中的女性意識,為政治史與婦女史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02
學術史回顧
![]()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宋真宗的劉皇后,以及宋真、仁之際政治,涉及范圍較廣,包括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制度等,另外還包含經濟、外交及社會形態等一些因素。前輩學者們在這些方面成果頗豐,但少有把劉后與該時期政治整合起來研究的專著。
關于劉皇后及其事跡,學界已有一些成果。 國內最早關注這一問題的是李涵先生,她的論文《章獻劉皇后擅政與寇準之死》,是我所見國內最早研究劉后的學術成果。李先生依據翔實的史料,系統敘述了真、仁之際朝廷上的政治爭斗,并認為劉后是此次爭斗的幕后指揮者。文章又認為劉后在其統治時期多所依賴者,非朝中大臣,而是宦官與外戚。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李先生又探討了劉后與仁宗的關系。
張邦煒先生的論文《宋真宗劉皇后其人其事》談論了劉后的身世,以及她走上皇后寶座,到最后成為垂簾太后的歷程,并論述了她垂簾聽政時期的種種事跡。該文對于劉后事跡探討比較全面,對劉后的評價也相當中肯,但限于篇幅,只能點到即止,意猶未盡。此外,該文對劉后的論述只是局限于人物研究,沒有涉及仁宗初期的政治。此外,張先生在其著作《宋代皇親與政治》中,專列章節,論述了劉后并非武則天第二。此章節與張氏前文的內容相仿,且更注重對劉后的評價。
此后,祝建平先生的《仁宗朝劉太后專權與宋代后妃干政》,主要以劉后專權為實例,分析劉后專權的成因、表現與特點,并從其自身實力、宋代官僚監督體制和宋代對宮廷的防范等三方面分析她專權失敗的原因。作者還從劉后專權歸納出宋代后妃干政的特點,并加以論述。但作者站在男權社會的角度,一味批判女主專政帶來的惡果,觀點不免以偏概全。
楊翠微的論文《論章獻明肅劉太后》,結構與張邦煒先生的文章相同,討論了劉后的身世、掌握權力的經過及其在統治時期的政績等三方面的內容。該文就人物討論人物,對劉后的評價也算中肯。
其后,張明華先生也有兩篇關于劉后的文章:《北宋第一位垂簾太后與宋代最初的黨爭》與《北宋劉皇后經濟思想初探》。前者主要論述劉后的身世及其成為垂簾太后的過程,并著重談論宋真、仁之際的政爭;后者主要探討了劉后時期的經濟政策,并且認為,由于劉后出身于小工商業者,故在其執政時期,一直推行各種有利于商業發展的政策,其經濟思想應該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先師張其凡教授和白效詠先生合作的《乾興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論宋仁宗與劉太后關系之演變》,以劉太后為中心探討仁宗初年的政治。文章主要以劉太后與仁宗關系的變化為線索,把劉太后的統治時期分作三段進行探討。
鄧小南先生的著作《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專列章節論述劉太后時期的政治。鄧先生把視角放在乾興元年(1022) 與明道二年(1033)兩道遺詔上,進而論述劉后垂簾時期的一些禮儀問題,并歸結到祖宗之法上面。當然,在論述過程中,鄧先生也點到了劉后統治時期的其他方面,如用人、政治爭斗、還政呼聲等,但主要是圍繞“祖宗之法”這一主題討論。
港臺與國外也有學者關注劉太后的課題,但總體來說不算太多。
港臺學者中,就筆者目前所見,臺灣的劉靜貞先生寫有一篇論文《從太后干政到皇后攝政——北宋真、仁之際女主政治權力試探》,其著作《北宋前期皇帝和他們的權力》第三章第四節與第四章第一節內容也與該文相仿。劉先生在其文章中,探討的核心是宋代真、仁之際皇權的分配問題。她按照時間順序,用大量篇幅,講述了劉后作為女主,如何克服種種障礙獲取政治權力,進而垂簾聽政的事實。
這一事實論述,主要圍繞劉氏獲得權力之合法性進行討論。之后,劉先生又從“君權一元論”的觀點出發,論述了劉后與朝廷大臣之間的博弈,當中涉及宰執、宦官、外戚、儀制,以及朝廷新勢力等一系列問題。這些論述精辟獨到,但只是點到即止,沒有展開。
國外學者關于劉后的論文,筆者僅見美國學者賈志揚先生的《劉后及其對宋代政治文化的影響》。該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了劉后入宮、并以皇子受益(后來的仁宗)為子的過程,而更多的筆墨側重于她低微的出身給她帶來的障礙及她如何經營自己的家族勢力。
第二部分首先大略講述了真、仁之際劉后獲取權力的過程,進而通過實際的例子探討劉后統治的手段及朝中大臣對她的逐漸不滿。最后,賈先生認同張邦煒先生的觀點,認為劉后沒有篡位的野心,并給趙宋后代留下了一份政治文化遺產。該文雖然涉及問題較多,但由于文章篇幅不長,每個問題均只能簡單論述,而按照賈先生結語中所言,這些問題都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
旅日華僑王瑞來教授近年也有涉及劉后的研究,其文章《“貍貓換太子”傳說的虛與實——后真宗時代:宋代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博弈》對劉太后垂簾聽政的來龍去脈作出了系統的梳理,但該文的主旨在于真宗與仁宗朝之間的權力斗爭,以及作者一向主張的士大夫政治。
劉后與仁宗初期政治,是兩宋后妃政治的一大部分,故此不應忽略學界對宋代后妃的研究成果。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學者開始關注宋代后妃問題,研究成果也有不少,當中大部分或多或少涉及劉后本人。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對宋代后妃的研究主要有幾個方向。
首先是論述對后妃預政的抑制,這是大部分論文都有涉及的問題。學界一般把宋代后妃干政受到抑制的原因歸結為制度限制、士大夫抵制、皇權限制、外戚受到抑制和后妃本身自我抑制等幾個方面。業師楊果教授的《宋代后妃參政述評》,除與一般觀點大致相同外,還有一點創新:她在評述劉皇后不敢稱帝之原因時,先以唐武、韋二后作為比較,然后從劉后自身考慮原因,此乃其他論文中少見的方法和思路。肖建新先生的《宋代臨朝聽政新論》,也探討了宋代皇后聽政沒有越軌的原因,除法度和大臣們對外戚的抑制外,還有聽政皇后對大臣的依賴,而不是大臣對聽政皇后的抑制,這點與其他論文所述有所不同。
其次,是從制度史的角度研究后妃政治。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朱瑞熙先生的《宋朝的宮廷制度》,他主要從制度的角度研究宋代后妃和宮女的人選、編制、管理、俸祿和封號等,又通過論述制度進而論述宋代對后妃和宮女的約束機制。該文章詳細討論了宋代的各項宮廷制度,不但是宋代制度史研究的一個成果,而且為宋代后妃研究提出一個新角度。張曉宇博士的最新研究認為,《內東門儀制》雖然被燒毀,但劉太后時期的很多禮儀制度,依然被保留在《太常因革禮》中。
再次,是從婦女史的角度研究宋代后妃,這以張明華先生的文章最為顯著,她的《論北宋女性政治的蛻變》,站在女性的角度,認為北宋垂簾聽政的五位皇后,無論政權獲得形式、決策方式抑或是歷史作用,都在逐步蛻變。五后中只有真宗劉皇后值得稱道,而其他幾位皇后聽政,其實淪為男性政治的附屬品。該文章最后得出結論:北宋女性政治由公允趨向落后、保守。由于文章作者站在女性的角度看問題,故在宋代后妃研究領域中,打破了傳統約束和
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此外,除了上述一些研究劉后的文章,以其他皇后作為個案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以上各種學術成果,對筆者把握整個宋代后妃政治提供了參考,并幫助筆者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
真、仁之際政治包含在宋初政治里面,當中涉及很多人物、事件及政治制度,因而關于宋初政治的研究成果,對本書研究也大有裨益。與本書相關的首先是對真宗朝的研究,這方面成果顯著。 但是,論者們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真宗前期和中期,尤其是中期的政治,而到目前為止,筆者看到對真宗后期政治局面作深入具體研究的成果甚少。
對仁宗初期政治進行研究的論文也有一些,如前述張其凡先生與白效詠先生合作的論文《乾興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論宋仁宗與劉太后關系之演變》,是對宋仁宗前期政治的一次嘗試性的探討,但未能深入。
河北大學王志雙未刊碩士論文《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雖也以仁宗前期政治作為研究對象,當中也有一章專門論述劉后時期之政治,但作者畢竟把重點放在呂夷簡上,對劉后及仁宗前期政治探討也是與之結合。
除分期研究以外,宋代制度史研究上的一些成果,也與本書有相關之處,可資參考。如羅家祥先生《試論北宋仁、英兩朝的臺諫》一文,概述了此兩朝臺諫制度之變化,深入探討了臺諫與皇權及宰執集團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臺諫活動中的消極影響。文中尤其提及,天圣、明道間的活動可以說是臺諫勢力崛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刁忠民先生的《論北宋天禧至元豐間之臺諫制度》,主要圍繞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頒發的關于臺諫建置的詔書,討論了此時期臺諫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三大特點。文中更詳細考證了天圣年間御史的人數,以及該時期臺諫權力的一些變化。蔣啟俊、范立舟先生的《臺諫在仁宗朝的發展及其言風的變化》,以較大的篇幅論述了仁宗慶歷以前的臺諫狀況,其中涉及劉太后執政時期的臺諫問題,值得參考。而關于宋代臺諫,賈玉英先生、刁忠民先生與虞云國先生的專著,均大有參考價值。
此外,有關宋代宰執制度,陳振先生、姜錫東先生、馬玉臣先生和鄧小南先生的相關論文,厘清了宋初宰輔制度上的一些概念,為筆者在討論宰執問題時提供很大的幫助。
前輩學者在劉后及仁宗朝政治研究方面的努力為后來者創造了很多可供參考的成果,而只有在前輩們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選取自己的視角,進行自己的研究,才能對此論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探討。
03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
本書將堅持歷史學實證方法。作為歷史學的研究,任何結論都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即便有些常理性推論,也以史料為基礎,故大量搜集與本研究有關的史料,并對之加以辨析,乃本書的基本研究方法。
在理論方面,由于本書所研究者,乃宋代某一時期的政治,并且以某一政治人物為中心,故或偶涉一些政治學的理論方法。本書又涉及女主問題,故于婦女史研究方面的理論,也有所參考。
此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必將面對一些政治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對于某些人物,我偏向于首先以“人”之角度而非“政治”之角度看待他們,而對于他們之間的關系,我將首先以人類最基本的感情對之考察,然后再向政治方向過渡。 如劉后與真宗的愛情、仁宗對劉后的親情,都是劉后得以染指政治的前提條件,忽視這些人類基本情感,將不利于揭示事實真相。而其他政治人物,我不主張作過多的是非定性,討論人物之忠奸并非本書所關心。
事實上一些早被定論為奸臣、權臣的人物,如本書將會涉及的王欽若、丁謂等,在史料當中也能找到他們的一些善政;而大忠如寇準,也有其性格缺陷。 故本書在討論政治人物時,會先從其性格特點出發,探討其政治行為,并論述他在當時的政治立場,以及他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和所發揮的政治作用,最后再從個人上升到政治集團之間的互動關系。
本書主題乃劉太后統治時期的政治,涉及史料甚多。在研究過程中,筆者將以《續資治通鑒長編》作為時間線索,同時也參考其他各種史料,對官方史料進行考辨,這包括人物傳記類史書、奏議、詔令方面的史料,宋人之筆記小說,以及相關的宋人文集等。此外,《天一閣藏天圣令》乃編撰于劉太后統治時期,故在研究時,亦會以之作為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