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頭圖丨視覺中國
昨日(10月31日)傍晚,理想汽車發布公告,首次對10月23日晚間理想MEGA車輛起火事件進行了說明和致歉,除了目前事故最終的技術結論因為時間關系尚未給出,基本已經覆蓋了“初步的問題歸因”、“問題的后續處理”、“對于用戶的安撫”。
其中最關鍵的幾點信息如下:
1、事故的主要原因
結果顯示,與事故車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車輛中,由于該批次冷卻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條件下會導致冷卻回路中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的冷卻鋁板腐蝕滲漏,導致車輛出現故障燈點亮、動力受限及無法上電的情形,極端情況下會造成動力電池熱失控,存在安全隱患。
2、事故的大致過程
實際上,在車輛起火約4個多小時前,我們的云端預警系統已經收到相關告警提示,工作人員也第一時間與車主和駕駛員聯系。但由于此前從未出現過非碰撞起火的先例,我們當時未能在第一時間采取緊急措施,這也導致錯過了提前介入處理的最佳時機。 結合云端預警系統記錄和專項分析驗證,此次事故發生前各電芯狀態參數均正常,可排除因電芯自身異常而導致的起火。(內部技術結論,仍需有關部門蓋棺定論)
3、電滑門能否開啟
理想MEGA控制門鎖開啟、玻璃升降等功能的低壓電源布置在駕駛室內中央扶手區域,該位置可以最大程度保證車輛在碰撞等極端情況下不斷電,以支持用戶進行解鎖開門等應急操作。該事故發生后,整車自動解鎖。
4、為什么要進行主動召回?
結合云端預警系統記錄和專項驗證數據,我們確認此批次車輛的冷卻液防腐性能存在不足,在特殊條件下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本著對用戶安全高度負責、對風險零容忍的態度,理想汽車主動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召回計劃,對該批次車輛全部進行安全檢測與更換維修,全力以赴排查并消除每一處風險。
5、理想的其他產品是否會受影響
對于不在召回范圍的車輛:請您放心,本批次冷卻液僅在理想MEGA 2024款部分車輛上使用,其他車型不受影響。理想汽車自有的連山云端預警平臺,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云端關注,提前識別車輛潛在質量安全風險,并會第一時間聯系用戶、安排救援服務。
理想MEGA今年發生的起火事件并不止10月這一次。早在8月,一輛理想MEGA在杭州高架上發生起火事故。
所以坊間也有一個合理性很高的說法:其實本次理想的召回,并不是由10月的事故引起,而是8月事故的后續操作,因為官方對于召回的流程審核非常嚴格,無論是歸因還是召回的具體處理,都有一定的審核周期。
李想本人也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微博進行了回復,主要強調了理想對于相關隱患處理的態度。
![]()
總體而言,理想這一番應對相當全面,且態度相當誠懇,因此也獲得了網友普遍的偏正面評價。
在理想汽車官方微博的說明文章下的評論中,虎嗅汽車運用AI對評論進行了粗略的統計(統計時閱讀量220W+):總計近250條評論中,約85%為“正面/肯定”,“中立/疑問/其他”大約占13%,最終僅有2%可以明確定性為“負面”。
![]()
“正面/肯定”和“中立/疑問/其他”的典型評論
然而,這種對車企危機公關的“正面評價”,并不能完全消解事故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相對安全”的階段還未真正實現,其相比傳統燃油車更猛烈的事故現場,再次在公眾心中引發了選購過程中的“擔憂”。
何時才能真正信任新能源車?
當一輛電動汽車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火災并被媒體廣泛傳播時,公眾對“電動汽車”的認知往往會從“前沿科技的代表”迅速回落為“潛在的易燃高危物”。
此次起火事故之后,隨之而來在社交平臺上出現了這樣的內容:不少新能源車主開始了在自家車上的“逃生訓練”(其實沒有事故的確也應該練習一下怎么逃生,包括怎么破窗),甚至專門要自家小孩學習怎么在5秒內逃離。
但就此次理想透露出的信息來看,事故本身與電芯的穩定性無關,而是車輛熱管理系統損壞所造成的“連鎖反應”。
一般來說,新能源車所使用的冷卻液主要成分為乙二醇與去離子水的混合物。假如冷卻液自身質量存在問題,尤其是導電率明顯高于限值,或者冷卻管路內存在雜質導致導電率高,冷卻液在同時接觸不同金屬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原電池反應,大幅加速對于金屬的腐蝕。
一旦冷卻液滲透到電池和控制器區域中,就有可能形成短路,從而將電池中的能量快速釋放為熱量,最終造成電芯和電池包的 “熱失控”。
根據公開資料,理想MEGA使用了來自寧德時代供給的麒麟電池,這一產品的最大特點就是在電芯之間放置了冷板,進一步加強冷卻性能,幫助電池包實現更強的熱管理性能,從而實現更高功率的快充。也正因如此其冷卻板的位置也比普通動力電池(一般冷卻板設置在電池底部)的更接近電池極耳,在理想此次冷卻管路直接腐蝕破損的前提下,更容易造成短路情況的額發生。
電池行業媒體“極片LAB”向虎嗅汽車表示:理想L系列的冷卻液配方已在數十萬輛車上驗證了其安全性,此次MEGA系列出問題,一個合理的猜測是,為了實現其5C高倍率充電的性能需求,其采用了一種與L系列不同的、性能更加前沿、大概率還更貴的冷卻液。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不少人將今年4月全新制定的動力電池強制國標,當做“電池真正安全了”的重要節點,尤其是新標準中將熱擴散測試技術要求升級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這一點。但此次理想事故中暴露出的、由熱管理系統導致的電池熱管理快速失控情況,大概率沒有被新的強制國標覆蓋。
如何結合新出現的這些事故情況,進一步迭代安全治理框架,將電池化學體系、熱管理設計、包裹結構、冷卻介質、充放電狀態等多個維度覆蓋,仍將是行業和監管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
可惜的是,這次事故剛好發生在了理想i6這款重點產品發展之后的關鍵節點,根據車fans創始人孫少軍在10月9號透露:理想一個星期(9月29日-10月5日)新增訂單破23K,其中最大的貢獻就來自全電車型i6。
此次事故,究竟會如何影響理想當前幾款產品的銷量,甚至影響到理想今年四季度的業績表現,還需觀察。
多輪“炫技”之后,是時候回歸安全底線
在過去的幾年里,國內汽車市場呈現出一種錯綜復雜的競爭態勢:價格戰、智駕戰與營銷戰并行推進,形成了一股 “多點同時開火” 的激烈競爭態勢。
價格戰以 “性價比” 為核心,通過降價、配套優惠與低成本擴張來迅速擴大市場份額;
智駕戰則以 “智能化、網聯化、自動化” 為旗幟,試圖通過先進的駕駛輔助、車機生態與數據服務來提升用戶感知的價值;
營銷戰則通過流量導向的廣告投放、外觀設計的 “第一印象” 與社媒傳播速度,追求 “首發、最快、最好” 的市場認知。
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自主車企和新勢力為了搶占時間窗口、的確“活”成了跟傳統車企不一樣的樣子:在新產品的迭代周期中,選擇更短的開發周期與更快的上市節奏,以便搶占市場先機;在功能與體驗的推出上,優先考慮 “看得見的” 新特性,如高配版本的智能座艙、炫酷的外觀設計和快閃式營銷活動。
如此之快的節奏下,即便車企本身沒有犧牲質量、欺騙消費者的意愿,也會被友商們裹挾著向前,在快節奏下“顧此失彼”。
在近期一系列負面事故的沖擊下,國內汽車市場明顯消停了許多。中國汽車產業也是時候,從“炫技”重新聚焦到汽車工業最核心的價值——用戶的長期使用安全上來。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9947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