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消費浪潮中,如何讓“老字號”活在當下、走向未來,正成為擺在眾多老字號品牌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頭戴盛錫福,腳踏新盛泰,身穿謙祥益,手戴亨得利,看戲上中和,洗澡天德堂,吃飯春和樓,看病宏仁堂。”在這句老青島人耳熟能詳的順口溜中,可以窺見中山路昔日的繁華商業面貌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作為山東老字號集聚區,青島中山路區域匯聚春和樓、茍不理、亨得利等33家老字號品牌,在歲月嬗遞中成長為青島的活態記憶館。隨著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的持續推進,中山路人氣、商氣、煙火氣日漸升騰,再度成為游客打卡青島的“第一站”,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黯然退場的不少“老字號”又重新回歸,憑借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新潮的“年輕態”,開啟一場年輕化復興之旅。
“老字號”煥新回歸
創立于1912年的順興樓,是一家百年魯菜老店,曾聲名遠播,和春和樓、聚福樓等餐飲名樓齊名,是許多文人墨客、社會名流的心頭好。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期間,位于中山路19號的順興樓開始試營業,時隔70余年后回歸老城。樓外各種特色復古招牌林立,“順興樓”牌匾高懸在上,整體裝修突出牌匾和木制元素,結合黃銅和石材的質感,呈現出厚重的文化歷史感。
![]()
位于中山路19號的百年老字號順興樓已經開始試營業。 邢志峰 攝
“如今的順興樓在傳承中創新,在包間命名上,以三江里、駿業里、平康里、太興里等里院命名,將青島特有的里院文化融入餐飲空間;在菜品傳承上,則復原了梁實秋筆下的氽西施舌、黃魚水餃等經典菜品,讓無數文人墨客念念不忘的美味重現江湖,重新開業后迎來一波尋味的市民游客。”上街里順興樓大酒店總經理李棟梁說。
一批“老字號”回歸,為老城濃郁的“煙火氣”再添一把火。
今夏,在即墨路6號,一家掛著“瑞蚨祥創始人”匾額的店鋪開張。這里是瑞蚨祥舊址的后院,原建筑的清水墻面、山墻弧線,以及青磚墻上百年前的雕花痕跡仍依稀可見。店內,絲綢畫與旗袍工坊的布局延續著老店“前店后廠”的傳統。“這不只是一次商業回歸,更是一次文脈的接續。”瑞蚨祥第六代傳人、瑞蚨祥連鎖創始人孟洛川第五代玄孫孟慶鋼如是說。
不止瑞蚨祥。在大鮑島即墨路與濰縣路交會處,百年老字號英記樓已悄然入駐,以全新姿態續寫著青島的味覺記憶。始創于1906年的英記樓歷經輝煌、沉寂與重生,其制作的鴨尾酥以68層酥皮聞名,薄透如蟬翼,入口即化,曾是“島城一絕”。
如今,在大鮑島區域即墨路,高家糖球、玉柱花餑餑、劈柴院鍋貼等20多家青島老字號入駐。這條曾深植于老青島記憶中的街道,以“鮑島食里美食街”的嶄新面貌驚艷亮相,迅速成為市民游客“尋味青島”的最佳地。
![]()
小學生在老字號玉柱花餑餑店內體驗面塑DIY。
而在中山路上,已有春和樓、海濱食品、天真攝影等9家老字號在此扎根,今年還將有孚德、佛桃等3家老字號企業計劃入駐,盛錫福正在升級改造,宏仁堂也將對原有門店煥新升級,青島的老字號集聚形態再度豐盈。
![]()
隨著城市更新與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老字號被賦予了連接歷史文脈與商業未來的時代使命。“我們通過政策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促進老城區逐步構建起一種‘新舊共生’的有機生態。”市南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政府通過資金配套、減稅減租等舉措,支持春和樓、海濱食品等存量老字號開展品牌創新、市場拓展;同時積極引進新的老字號,打造集聚效應,推動“老字號+餐飲”“老字號+文創”等新業態發展。另一方面,市南區也通過舉辦老字號座談會、推動電商平臺合作、組織參展推廣等方式,助力本地品牌“走出去”,提升影響力。
“年輕態”重塑商機
新形勢下,老字號的消費客群“主力軍”都是誰?
在記者多日探訪和市場調查中發現,年輕群體已開始成為老字號消費的新主力軍。抖音生活服務發布的《2024抖音老字號年度數據報告》顯示,“90后”占老字號購買者的40%,是購買老字號最多的群體;“00后”下單量增長最快,同比增速達95%。
新消費群體的崛起,對老字號品牌來說,擁抱年輕人就是擁抱未來。青島的老字號商家也意識到這一點,大力推進場景再造、跨界混搭,并借助數字化手段精準觸達年輕人,期待持續打動新一代消費者。
“抓住‘Z世代’的消費需求和習慣很重要。”孟慶鋼作為瑞蚨祥的傳承人,深諳抓住年輕人的經營之道。他表示,此次瑞蚨祥重新開張,在堅守文化底蘊與匠心技藝的同時,將店鋪打造成集文創手作、藏品展示、變裝拍照、儒商學堂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空間,服裝的售賣被嵌入更具互動性與社交屬性的消費場景中,創新打造沉浸式旗袍體驗館,同時店里還陳列著精美的國風飾品。“最特別的是,這里還能品嘗到現磨咖啡和特調飲品,讓傳統與時尚完美交融。”孟慶鋼說。
復合空間、多元體驗是時下新消費場景的主流,正不斷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老字號”也在新消費時代中重構商業生命力,新的英記樓不僅售賣糕點,更是一個活態文化空間,游客可以親眼觀摩“酥里藏金”的古老技藝,在綿軟甜香中觸摸膠東糕餅的百年風情流轉;大邱包子在堅守傳統“三揉三醒”工藝的同時,不斷“上新”口味,新餡料已從最初的4種豐富到如今的18種。此外,大邱包子還新增現磨咖啡,一口包子一口咖啡,既能傳承又添商業新機。
![]()
市民在即墨路高家糖球店內挑選文創商品。
擁有134年歷史的“島城魯菜第一樓”春和樓,曾接待過無數名人貴客。其香酥雞、油爆海螺、九轉大腸等經典菜肴,早已超越菜品本身,成為幾代青島人味覺記憶中的鄉愁坐標。如今,春和樓以全新面貌迎客,中國紅元素裝點門庭,在保留傳統底蘊的基礎上,注入更加輕盈的時代感。在菜品傳承方面,堅守魯菜本味的同時,大力開發創新菜品,推出“老字號+新派融合菜”的菜單,將傳統魯菜與現代烹飪技藝相結合,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偏好。值得一提的是,春和樓的“看家菜”香酥雞一年銷量高達60余萬斤。在推出電商平臺后,香酥雞線上銷量實現翻倍。
在數字化浪潮中,老字號品牌打通線上與線下銷售渠道,駛入消費新藍海的事例不勝枚舉。例如,天真攝影通過天貓旗艦店將業務擴展至全國,線上營收占比超50%;海濱食品則在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實現線上線下聯動銷售;宜今興糕點通過線上推動,產品復購率可達40%;亨得利67歲掌門人親自下場直播帶貨……
越來越“年輕”的青島老字號正在加速布局線上渠道,主動擁抱新時代,在新消費賽道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青島國際食藝交流協會會長戴文海看來,老字號絕不能守著老招牌“擺架子”,而要在保留老風味的基礎上,適配當下年輕人的需求,比如優化用餐場景、鏈接復合業態、布局線上渠道等,實現老字號的“逆勢增長”。
![]()
位于中山路上的老字號亨得利和春和樓。
在創新傳承中“破圈”
青島目前擁有中華老字號23家、山東老字號21家、青島老字號79家。2024年,全市中華老字號和山東老字號實現總營收878.14億元,在全省中華老字號和山東老字號總營收額中占比達32.77%,穩居全省首位。亮眼數據的背后,是青島老字號企業創新活力的全面迸發。
如何守住老字號品牌的文化底蘊與匠心技藝?怎樣保持動態演進的能力,構建能夠與“Z世代”對話的語言體系……在業內專家看來,老字號的轉型不能僅停留于“復古情懷”或“視覺升級”的表層包裝,而應構建圍繞“內容、體驗與渠道”的系統性創新路徑。
“青島老字號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財富、文化的符號,更應成為引領時代的潮流。”青島市老字號企業協會輪值會長沈健基指出,面對海洋文旅興起與歷史城區更新的雙重機遇,老字號應以“文化+場景+政策”三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實現有生命力的持續成長。
當然,“老字號向新而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套完整的產品邏輯和用戶體驗體系。“今年4月,在青島舉行的第20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活動中,春和樓、鑫復盛等4家老字號聯手打造‘青島宴’,以油爆海螺、香酥雞等12道經典菜款待嘉賓,得到眾多明星認可,為老字號打開了全新流量入口。”沈健基說。
“借助特色節慶活動的影響力,不僅推動了老字號產品‘出圈’,更有助于老字號企業在新消費語境中實現經營‘破局’。”中國烹飪協會主席團副主席、青島市餐飲行業協會資深會長李東深建議,在消費需求日益細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政府與行業組織應通過營造消費氛圍、舉辦特色活動等方式拉動內需。“日前在大鮑島舉辦的青島首屆里院美食節,就是通過高水平美食文化活動,既傳承飲食文化,又助力歷史街區煥新,讓市民游客看到里院美食街有別于閩江路、登州路等美食街的獨特魅力。”李東深說。
歷史城區不僅為老字號提供了煥新的舞臺,更通過系統性的賦能,讓它們從“老”的象征,轉變為街區煥新的文化符號與商業引擎。今年3月,青島在中山路啟動老字號非遺特色美食街建設,同步制作《老字號樂購青島地圖》,將老店舊址轉化為可逛、可嘗、可打卡的城市文旅新景觀。如今,大鮑島正在即墨路打造“鮑島食里”美食街,也將構建一個集老字號、非遺、手作于一體的傳統文化集聚區,通過“非遺+”模式,推動老字號開發跨界聯名產品,打造老市井里的“新潮牌”。
對“老字號”而言,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其商業傳承的根基,而持續的創新求變是激活其新消費潛力的關鍵。無論是在百年中山路新潮流場域布局,還是在不斷創新中實現年輕化“突圍”,我們期待青島老字號從老的“情懷牌”升級為新的“消費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