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經典錘煉文心
——從第五屆“隸書展”評審看隸書創作方向
文 | 石海松
“全國第五屆隸書作品展覽”10月18日在河南鄭州開幕,回想展覽的評審經歷感受頗多,有一些心里話還是想和廣大投稿作者說說。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為一個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我認為必須對中國書協強調的十六字理念“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有所了解,我的理解是其中有八個字主要是針對創作者的,它是:植根傳統和藝文兼備;另外八個字主要是由中國書協去界定和實施的,那就是:鼓勵創新和多樣包容。因此作為一名投稿作者就要緊緊圍繞前面八個字去做功課,首先一定要去“植根傳統”,傳統主要指那些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淀,最終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經典名碑名帖,它們是精品中的精品。作為一名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會從中吸取不同的營養,如《紅樓夢》,在不同的階段讀它,會有不同的感悟。學習的關鍵是臨寫者如何去感悟和提升認知的維度,在不同的階段寫出不一樣的味道。臨摹經典碑帖不是一味地去描摹它們,不能以描摹得很像為能事,而是要去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法。你可以用粗線條去寫石門,也可以用很細的線條去寫顏真卿,雖然不能隨意改變他們的外在結構特征,但是可以做適當的夸張和形變,比如八大山人的風格就是《圣教序》極端簡化的表達,這就是在傳承基礎上獨樹一幟,如此就可以脫穎而出,這就是創新。創新不是想當然,不是無源之水,更不是無本之木。至于藝文兼備更是如此,其要求更加明確,藝術的外在表達和內在文化修養要互為表里、互相幫襯。我們的作者不能成為一個抄書匠,一個不動腦筋的書寫者,你不一定能吟詩作賦,因為現在的語言環境已經脫離古人的語言環境太久了,但你一定要略通文律、稍懂古韻,方為最佳。
“植根傳統”這個理念,我的理解就是取法上要離當代的書家稍微遠一點,當代書家基本上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三五年,新中國成立至今不過70多年,絕大多數的書家都沒有經過歷史的沉淀和篩選,是否能在書法史上留下來還沒有定數,因此中國書協一直不提倡一味地去學習當代書家現有的風格,加上很多人學當代書家的東西純粹就是描個外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后除了有老師的“三板斧”,其他的什么都不會,純粹的實用主義。中國書協對于這種和當代某位名家風格特別像的作品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提倡的,所以在本屆“隸書展”中,很少能見到這種面目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從古碑古帖中來。
在審讀中也出現了一些落款內容畫蛇添足、文不對題、啰啰唆唆、詞不達意,不能很好地呈現作者文化修養的作品。比如“范”“範”不分,“征”“徵”不分;比如用兩三種不同風格的字體來落款,等等。雖然對于這些作者來說有些可惜,但是從書法發展的整體大方向來說是一件好事,對于提升書寫者的基本功,守住書法的傳統根基,提高書寫者的文化修養大有益處,我認為中國書協肯定會繼續遵循這十六字理念,因此作為一名書法人還是要緊緊扣住這個主題不跑題為好。

隸書的困境與突圍
——對“全國第五屆隸書作品展覽”的深度審視
文 | 孫培嚴
面對第五屆“隸書展”15270件投稿作品,在層層墨香背后看到的不僅是隸書藝術表面的繁榮,更是深處涌動的精神危機。那些落選作品暴露的問題,遠比入選作品展現的成就更值得深思。
一、技術理性下的精神貧血
當代隸書創作陷入表面的技術崇拜怪圈。筆法的精到、章法的考究、形式的完美,這些本應為書法服務的技術手段,反而成為創作的目的。許多作者將隸書理解為其可量化生產的技藝,而非精神表達的藝術,導致創作走向了機械化。書法的本質是超越單純的技藝展示,是創作者生命狀態的直接呈現。作品缺少性情與神采,這種形式上的繁榮背后,精神層面的缺失更為突出。
二、范式內卷與創新焦慮
五體為一,對傳統的深入不夠,對書法本體的認知模糊,不明隸書在五體中的地位與作用,缺乏特立獨行的藝術創作理念,“名家體”“培訓班體”等已成為隸書創作的頑疾。作品以《鮮于璜》《張遷碑》《石門頌》等經典碑帖為取法路徑與簡帛、清隸在全面繼承傳統的背景下,卻逐漸形成某些集體風格(時風),這種狀況并非源于傳統厚重,而是創新的怯懦。許多作者選擇表面模仿而非深入轉化,停留在形式復制層面。真正的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本體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對話與當代轉化。
范式內卷是展覽體制下的一種典型表現,藝術創作因趕不上時代發展而顯得功利化。這種現象導致書法藝術的價值被低估,作品的創作動機過于注重實用性。
三、形式至上的敘事貧困
本屆展覽中作品形制日益華麗,裝幀愈發精美,形式多樣性豐富,但這種形式的繁榮背后是敘事能力的匱乏。許多作品需要用線條加粗等視覺沖擊掩蓋書法本體的薄弱之處。當隸書作品需要依靠形式設計吸引眼球時,它已經背離了書法的本質。形式不應成為藝術的遮蔽者,應是為內容服務的容器,而非直接裝飾其空洞。
四、理論缺席的實踐盲動
大多數落選作品呈現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理論認知的貧乏。作者們對隸書發展脈絡、風格流變缺乏系統理解,對筆法與字法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層次。此外,文本錯誤、繁簡混用、隨意斷句等硬傷,反映出書法創作者文化素養的整體滑坡。書法藝術的現代性,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傳統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重構,需要藝術理論與實踐理論的支撐進行創作實踐。
五、確保展覽體制下的隸書藝術健康發展
中國書協在歷屆展覽中積累了豐富的評審經驗并在不斷更新中,但仍然不能避免為了入展而帶來的諸多問題。當“國展”成為衡量書法水平的主要標準,創作被迫向迎合評審和展廳效應的方向發展。這種背離,不僅導致創作的目的化,更易導致風格趨同化的蔓延。亟須書界上下合力,將“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理念落地生根。
六、結語
面對隸書書法創作中的困境,我們需要一場隸書藝術新的“啟蒙運動”。夯實傳統根基,強化對秦漢“原創風貌及精神”的深入研習;深刻理解隸書上承“二篆”下啟草、行、楷的內在關聯與演化規律;開啟五體兼修、五體互通互用,讓隸書的精神品質更好地服務于其他字體創作;創新傳播方式,引導和提高大眾審美,讓隸書藝術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
書法藝術的藝術價值不應僅停留在展覽表面,而應通過創造性地重構,重新連接傳統與現代的價值,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當我們有勇氣直面問題所在時,變革的種子已悄然埋下。“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秦漢時期的原創及開拓進取的精神與當今的時代精神是高度吻合的,建立文化自信與藝術創新相結合的藝術追求,讓優秀的傳統精神遺產在當代藝術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從容中道賦能未來
——“全國第五屆隸書作品展覽”評審感言
文 | 吳振鋒
本屆“隸書展”從取法范圍來看,上迄漢代碑銘隸書、摩崖刻石、簡牘帛書,下到清代先賢名跡,因時代條件的優渥,人們的知識視域異常寬闊,加之中國書協與各地書協的推動,隸書在當代出現波瀾壯闊的文化景觀,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較之上屆“隸書展”,隸書在當下所呈現出的多姿多態之正大氣象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常說,中國書法永遠姓“中”,是基于中國民族文化復興的大文化背景下而言的。隸書作為一種上承上古篆籀精神,下啟楷行草神韻的代表性書體,它在藝術上為當代東方書寫提供了從形式到內蘊的巨大創造性空間,其豐贍的藝術資源也是實現現代性轉化的巨大精神能量。肯定隸書的美學價值,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具有非凡的意義。
多年來,隸書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青睞,其內在原因是從隸書入手是相對容易的,但寫好隸書卻是很難的。東坡論書說“貴其所難”。隸書的難有多種原因,比如,隸變過程歷經數百年,由篆而隸在文字學上的繁雜給初學者造成的困難是應該有足夠認知的。本人參加國展評審多年,發現錯別字問題始終是一個未解的問題,一波作者解決了,新一波作者又來了。再如,隸書上追篆籀筆意、高古典雅、精神氣韻佳,往往又容易被大眾誤解,這又是書法“掃美盲”的問題。教育普及到大眾,全人類只有中國做得好。但美育卻是文化盲點,若站在大眾立場,對于書法審美尤其隸書審美更是難點。因此,中國書協舉辦的“隸書展”不管是從書寫形式到正大正氣的精神倡導,其引領作用是不可低估、不能詆毀的。
從第五屆“隸書展”評審來看,從15000多件中選出的600件作品,整體上感覺還是很齊湊的、不錯的,但在文字使用上、文辭選擇上、文化知識上還有許多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如果從大眾整體知識水準來衡量,當代隸書人無疑是很有文化的人,但作為書法家來說,就又讓人浩嘆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提升作品的審美品位,比如格調、氣韻、神采,重要的不光是技術歷練、筆墨經驗,文化素養更有待提高。過去常說,青年時比才氣,中年時比技術,老年時比修養。這是老輩的經驗,永不過時。
由于現代考古和印刷技術的發展進步、網絡的發達帶來的便利,我們能夠借鑒的資源很多,過去一本字帖幾代人寫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帶來的新的困擾是如何選擇的問題:這需要眼力。這又回到文化養成的問題上來了。這方面,我們仍需不懈努力。
隸書是上承上古、下啟未來的書體。對隸書資源的有效利用,對隸書高古正大、雅潔內蘊的開拓開發,必將賦能當代書法回歸本心、植根傳統、技道并進的精神內核。我敢斷言,隸書將成為未來書法發展的發動機和供氧機。
(以上以姓氏筆畫排序)

![]()
作品選登
![]()
馬松(北京) 崔興宗《同王右丞送瑗公南歸》
180cm×97cm
![]()
楊明遠(天津)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
178cm×93cm
![]()
張智強(河北) 張籍《征西將》
178cm×92cm
![]()
王東杰(山西) 蘇武《蘇子卿詩·其三》
180cm×96cm
![]()
劉偉杰(陜西) 李白《贈閭丘處士》
180cm×97cm
![]()
周鵬飛(內蒙古) 包世臣《藝舟雙楫》
180cm×68cm
![]()
許鋼(遼寧) 謝靈運詩五首
180cm×88cm
![]()
徐正林(遼寧) 張華《游俠篇》
180cm×96cm
![]()
于景柱(吉林) 韓愈《送孟東野序》
180cm×88cm
![]()
朱海澄(江蘇) 陶淵明《移居三首·其二》
180cm×96cm
![]()
何芹(江蘇) 晉詩二首
180cm×97cm
![]()
董江源(河南) 秦觀《江城子·南來飛燕北歸鴻》
180cm×97cm
![]()
王少珺(河南)“寵辱去留”聯
178.5cm×54.5cm
![]()
黃顯霖(廣東)墨子《法儀》
173cm×95cm
![]()
吳佳樹(河南)牽秀《老子頌》
180cm×97cm
![]()
謝紅兵(湖北)曹操《度關山》
180cm×81cm
![]()
李啟航(河南)“筆挾墨融”聯
180cm×70cm
![]()
張俊峰(河南)佚名《惟泰元》
180cm×96cm
![]()
吳昊陽(河南)賈島《送鄒明府游靈武》
180cm×96cm
![]()
劉自毫(河南)左丘明《季札觀周樂》節錄
180cm×97cm
![]()
田華璞(河南)劉勰《文心雕龍》節錄
175cm×90cm
![]()
石中利(河南)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節錄
175cm×96cm
![]()
唐根生(河南)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節錄
180cm×88cm
![]()
武慶宇(河南)王澍《虛舟題跋》節錄
180cm×97cm
![]()
楊峰(河南)劉熙載《藝概》節錄
178cm×91cm
![]()
曹文生(河南)自作《書畫同源論》
180cm×96cm
轉自《中國書法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