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界能留下姓名的大師,除了書藝過人,往往還家世顯赫、身居高位或者僅以書法名世。有些高手由于為人低調、深居簡出,或是官位太低、著述太少,久而久之就被世人遺忘了。但是,當他們的作品展示在我們面前時,會瞬間給予震撼,讓我們感受到高山仰止。
![]()
元代書壇就有這樣的一位“奇才怪杰”,此人就是邊武,他所寫的《草書千字文》在元末明初極受歡迎,不僅被李善長、宋濂進獻給朱元璋,還成為皇子們的草書學習范本,如今卻超過9成的書家不知道他。
![]()
元代草書以鮮于樞、趙孟頫、康里巎巎最為知名,而邊武正是融合這三家筆法,并最終“直入魏晉”,論筆法、氣韻等,比趙、康里等人水平高出一大截。這部《草書千字文》以筆法豐富且正宗、書卷氣濃厚著稱,草法謹嚴,字字“美出天際”,是學習草書的標準教科書。
![]()
首先,《草書千字文》用筆扎實穩健,以中鋒為主,骨力勁健,兼用側鋒取妍,點畫圓勁飽滿、干脆爽利。行筆過程中提按有致、疾徐自然,轉折處絞轉連帶,得魏晉精髓。起筆凌空取勢、順勢而入,收筆處理多變,或回鋒內斂,或出鋒空收。
![]()
除了“絞轉”,邊武還善用“折筆”,兩者結合,方圓并用,靈巧和雄健皆有,既保持了草書流暢的韻律,又賦予筆畫內在的力道。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言:“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的特征。
![]()
結字方面,邊武擅長因字賦形,在規范中求變化。字形多取縱勢,內擫外拓兼有,這是對二王方法的融合。通過部首的揖讓、錯位、伸縮、俯仰等手法,營造出豐富的空間關系。平穩中見險絕,體現了“似欹反正”的智慧。
![]()
而在章法上,此作頗有呼吸感,布局疏密得宜,沒有板滯、雜亂質感,字與字的呼應,字組的安排都非常到位。墨色枯潤變化豐富,心筆合一,營造出層次感。相比于前人的狂草作品,此作以行草寫就,更適合我們打基礎,上手難度較小,保留了草書的可識性,又不失其縱逸瀟灑。
![]()
縱觀全卷,不僅在精準草法的基礎之上,將草書的精微變化體現得淋漓盡致,“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不離魏晉法度”,這是此作的精彩之處,也是當代學草書者最為欠缺的方面。
![]()
而今,我們將藏于臺博的這件《草書千字文》原作進行了超高清的1:1復刻,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學習臨摹。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