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文燁豪
編輯| 王 潘
10月末,一份行業報告的出爐,讓大疆再度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某權威咨詢機構發布的全球全景及運動相機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過去幾年,這全球運動相機與全景相機市場正經歷著劇烈洗牌——大疆在這兩大領域的全球市占率,已分別攀至66%與43%;而這兩個數據并沒有包括對于大疆更無對手的Osmo Pocket 3。
幾乎同時,大疆對應的產品線,亦在今年電商平臺熱銷榜單上,一路絕塵。
京東運動相機金榜上,Action 5 Pro依舊穩坐“鐵王座”,并與同系產品一道,形成了體系化的壓制力。而前不久剛發布的Osmo 360全景相機,則已連續45天占據“全景相機熱賣榜”榜首。
![]()
這是一場發生在“地面”的勝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大疆依然是那個屬于天空、俯瞰人間的品牌,但隨著手持影像賽道的捷報頻傳,大疆似乎正悄然“下凡”,從人們仰望的天空,走入人們觸手可及的生活。
報告與榜單數據只是表象,真正值得拆解的,是這背后的邏輯。
對這個時代的消費電子品牌來說,能在一個賽道站穩腳跟、形成統治力已屬難得,更遑論跨品類的持續取勝。
畢竟多數玩家的高光時刻,仰仗一次恰逢其時的爆發、一次成功的敘事,而第二次再來時,往往已經換了觀眾、換了場地、換了裁判。
從無人機,到運動相機與云臺相機,再到全景相機,大疆幾乎每一次轉身,都以勝利收場。這背后,除卻品牌調性的繼承與延續,顯然還有一些別的東西。
未嘗一敗的大疆,強在哪里?
在消費電子行業里,“主場”往往意味著“安全區”——熟悉的用戶群體、成熟的供應鏈、可預期的競爭。相比之下,跨界更像是一場“勇敢者的游戲”,路途漫長,充斥著不確定性與危險。
因此,多數玩家更愿意堅守自己的主場,鮮有人心甘情愿地踏入未知的領域。
大疆則不同,其既能捍衛主場,亦勇于奔赴客場。
它最初的主場,是無人機。彼時,消費級無人機賽道遠不像如今這般平靜——億航、零度、臻迪等玩家悉數登場,被外界寄予厚望。但在短短幾年里,大疆以系統化的優勢,將這場混戰一點點收攏,對賽道逐一“清場”。
自那以后,大疆開始望向地面。
云臺相機是另一個主場。初代Osmo Pocket問世,幾乎沒人看好這一“小玩意”,但大疆硬是逮住了用戶需求,把它做成了一門影像新物種。新晉“電子茅臺”Osmo?Pocket 3的持續熱銷,或許正是對勇敢者的嘉獎。
![]()
云臺相機一戰,大疆終究缺乏實力相稱的對手。真正的硬仗,發生在運動相機領域。
運動相機的世界里,GoPro一度是不可撼動的存在。
它既賣產品,亦販售著以速度、極限和腎上腺素為核心的品牌敘事。那個時代的用戶相信,只要把GoPro綁在身上,就能在一次次騰空、掠過浪尖的瞬間,抵達某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浪漫——將產品化作符號,把符號化作信仰。
一個品類的“造物主”,建立了一套文化信仰,并聚攏著一眾信徒,那不正是傳說中的神嗎?
可大疆清楚,世界上并沒有神。
盡管身臨客場的大疆,闖入的是GoPro的敘事閉環,但其并不愿成為另一個GoPro——既沒有大規模簽約沖浪、滑雪、翼裝飛行等極限項目運動員,也未試圖推翻“舊神”的廟宇。
其并未向外講述什么,而是專注于技術生態,把一切交給產品本身。
權威咨詢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GoPro作為全球運動相機龍頭,其HERO系列占據著近8成的市場份額。但隨著大疆以系統化的產品節奏與生態協同加速入局,看似牢不可破的城池,逐漸被撕開一道缺口。
據悉,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大疆運動相機的全球份額已達66%,以絕對優勢穩坐行業頭部。三年之間,格局徹底反轉。
![]()
客場作戰的大疆,最終用一種極冷的方式,完成了對熱血敘事的接管——主客之間,從此易位。
回看這一場拉鋸戰,GoPro的衰退并非一夜之間。它初期的鋒芒確實耀眼,但長時間的鏖戰,使其鋒芒逐漸鈍化,最終落敗。而大疆之所以能在長期對壘中取勝,一大支點在于其技術生態體系。
或許正是這套體系,與產品、品牌、組織等主軸間的相互牽引,讓大疆的邊界變得模糊,甚至近乎不存在。關于這點,新的驗證,已在全景相機賽道上展開。
被高估的市場,被低估的大疆
在全景相機市場,大疆似乎延續了勝局。
當下,大疆正復制著此前其在運動相機上的步調——盡管影石更早進入全景相機賽道,占據著主場,但當Osmo 360在2025年第三季度上市后,格局開始松動。
權威咨詢機構數據顯示,大疆Osmo?360發售沒多久,便迅速斬獲全景相機全球市場超過43%的銷量份額,在國內電商渠道,其市場份額更是高達49%——已被定義的賽道里,新玩家能跑出這樣的速度,實屬罕見。
![]()
只是,全景相機市場,其實并沒有外界想象得那般“性感”。
盡管過去幾年間,全景相機市場保持著高增速,但其增長態勢更多是由產品形態創新與體驗改善等供給側推動,相比之下,需求側尚未發生本質改變。
而全景品類的天花板,恰恰在于人群——一群愿意為畫面張力、敘事維度和空間感付費的人。可這類人群的規模,從未龐大過。
現階段,全景相機的核心使用場景,依舊集中于滑雪、騎行、沖浪、滑板等戶外運動中。這些項目往往門檻較高、成本頗重,愛好者雖具備較強的消費力與內容輸出意愿,但人群規模卻極其有限。
若以四項運動的人口滲透率為參照,那么全球范圍內,全景相機的需求上限不過2%左右,中國市場亦大致相仿。這一比例,多年來波動極小——除非出現新的場景突破,否則全景相機很難捅破這一天花板。
這意味著,全景相機市場的增速回歸、趨緩,幾乎是必然。
因此,大疆的產品體系中,全景相機的真正意義,或許并非撬動新的增長曲線。其之所以入局,一方面在于補齊消費級影像最后一塊拼圖;另一方面則出于自我驗證的需要——驗證那套底層邏輯,換個賽道是否依然成立。
用戶消費決策中,運動相機與全景相機并非涇渭分明的兩條賽道,而是高度共享著同一批用戶,被放在同一個貨架上、互為替代的兩種選擇——研究顯示,二者在運動與戶外、畫質成像、社交記錄、操作便捷性等諸多特征上,幾乎無差。
但在“拍攝視角創新”這一維度上,全景相機完成了“越界”——運動相機強調“行動者的目光”,全景相機則能解構視角,實現多角度、沉浸式的影像表達。
大疆挺入全景賽道,正是選擇了接住這番差異,在航拍、平視之后,給予用戶一種“空間化”的記錄方式。
從運動相機、云臺相機,到全景相機,大疆的接連成功驗證了一件事,即大疆的影像、技術生態可以在任何場景、產品中實現自洽——當同一套邏輯在不同賽道上反復印證,勝利本身也就失去了偶然性。
形變而魂定
大疆的連勝,打破了一個行業的慣性。
在影像行業,極少有公司能在不同產品形態之間,保持邏輯的一致。比如曾在運動相機時代稱霸的GoPro,卻沒能在云臺相機、全景相機賽道復刻既往的成功。
走專業影像路線的松下,同樣受制于此。其在影視工業領域擁有極高的口碑,GH系列更是曾被視為“電影機平民化”的標桿。然而,隨著消費級影像敘事從長鏡頭走向豎屏,從棚內走向街頭,松下的勢能并沒能全然延續下去。
這些玩家們,大多沒有變差,只是時代變得太快。
這或許是整個影像行業的通病,絕大多數廠商安身立命的邏輯,是以場景為錨——固定的用戶、固定的產品形態、固定的內容需求,而一旦場景切換、錨點松動,整個鏈路便失去了重力。
大疆則不同,從“單點突破”到“多線作戰”,大疆的多場勝利,已然證明了其疆界不同產品、場景所綁定,而是來自體系本身,以技術生態為底。
外界總是誤以為,大疆的擴張是一場橫向的征途,但事實恰好相反。
大疆真正的路徑,是縱向的——沿著技術鏈不斷向下扎根,通過一層層地迭代、內化,把技術做深、做透,從而使自身具備降維打擊的可能。
從云臺相機、運動相機,到全景相機,大疆的影像產品線均建立在同一套技術、影像生態之上——防抖算法、影像處理、色彩科學等模塊,在不同產品間被復用、重組,構成了它獨有的影像管線。
![]()
以色彩科學為例,早年無人機影像多在高動態、復雜光線環境中拍攝,這逼迫大疆比同行更早思考“色彩”這件事,而后,隨著其在影像領域的精進,大疆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色彩管理系統。類似的軌跡,亦出現在防抖、影像處理等技術維度上。
換言之,技術生態的厚度,決定了大疆的邊界。當技術積淀足夠深,產品矩陣的拓寬,就會像水沁進土壤般,自然發生。
歸根結底,十年前,大疆幾乎以一己之力,定義了消費級無人機的世界;十年后的今天,它正悄然重寫手持影像的邏輯,從一家產品公司,演進為“影像技術平臺型公司”。
硬件行業,一家公司能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周期里,實現對行業的重塑,這本身就是一個罕見的樣本。更難得的是,大疆依靠的不是適應變化,而是在不同世界里,延續同一種秩序。
當一個品牌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再是“跨界者”——只是在更大的空間里,繼續做自己。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