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佳能 EOS R6 發布。
彼時,大眾剛剛開始熟悉「4K 60p」這個詞,vlog 剛剛成為主流,手機廠商們,在為上億像素打得不可開交。
僅僅五年過去,iPhone 已經可以拍攝 ProRaw 格式照片、ProRes Log 甚至 ProRes Raw 格式的視頻,先不論畫質如何,至少已經半只腳邁進了創作領域,踏過 了「專業模式」的門檻。
這五年,是手機進一步壓縮相機市場的五年,也是相機廠商被迫「自救」的五年。
在手機進一步逼近的當口,佳能推出了 EOS R6 Mark III(下稱 R6 III),消費電子市場,產品會替人說話,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廠家的自救方案,現在輪到佳能了。
![]()
一臺披著相機外衣的攝影機
我們先來看看佳能 EOS R6 III 的具體配置。
電影機的心臟
R6 III 把像素提到了 3250 萬,這比 R6 II 的 2420 萬多了近一千萬,但說實話,2400 萬像素已經非常平衡了,為什么非要上 3000 萬級別?
答案在 R6 III 的主要定位上——這臺機器的視頻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
它標志著 R6 系列徹底擺脫了「甜點」的平衡定位,開始把動態范圍、色彩科學、數據吞吐能力以及多樣化的視頻規格這些「電影機級別」的硬指標,放在了首位,以此來回應這個時代越來越強的專業視頻需求。
![]()
電影機級別的「心臟」,為 R6 III 帶來了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 7K——像素量的提升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R6 III 可以拍攝 7K 分辨率的無裁切視頻,還間接提供了超采能力,用 7K 的海量數據,去壓縮生成一條 4K 視頻,這樣得到的 4K,在銳度、細節和純凈度上,會遠超原生 4K 拍攝。
第二個關鍵詞,則是 Raw——R6 III 這次,終于帶來了 7K 60P RAW(Light) 的「機內錄制」。
這塊傳感器可以直接記錄原始數據,你可以將其理解為一個數字底片,擁有巨大的后期空間,做大幅度風格化調色也不在話下,Raw 格式也能規避很多拍攝風險,就算前期曝光和白平衡搞砸了,都有極大的挽救余地。
「內錄」的意義非同小可,在前代 R6 II 上,你也能拍 RAW,但流程很折騰:你必須在外面再接一個「阿童木」那樣的外錄監視器才行,而 R6 III 直接將其內置,無疑為用戶省下了大把的預算,機身變得更便攜,工作流也干凈利落多了。
![]()
最后一個關鍵詞,是「Open Gate」——就在兩個月前,蘋果 iPhone 17 Pro 系列官方支持了 Open Gate 模式下拍攝 PreRes Log 格式的視頻,而從兩年前的 iPhone 15 Pro 系列開始,用戶早就可以借助第三方應用實現 Open Gate 模式下拍攝 4K 30fps 的常規 HDR 視頻。
通常,我們傳感器的比例為 3:2,但拍視頻總是只能拍攝 16:9(橫屏)或 9:16(豎屏),Open Gate 功能可以把整塊傳感器的畫面全部錄下來,不浪費任何一點兒傳感器面積,把相機「用滿」。
同時,Open Gate 3:2 的畫幅也意味著更靈活的后期調整空間,你只需要拍一條素材,后期就能在 7K 的畫質下,隨便裁出一條橫屏和一條豎屏,畫質還都綽綽有余,徹底解決了橫豎屏構圖的煩惱。
![]()
▲ Open Gate 可以排除 3:2 畫幅的視頻
這是一個以往只會出現于旗艦視頻機甚至專業電影機上的功能,在手機的不斷擠壓下,Open Gate 終于出現在佳能 EOS R 家族里,再加上 C-Log 2 和 C-Log 3 曲線,R6 III 才算真正補齊了專業工作流的最后一塊拼圖,在「生產力」這條路上,又進了一大步。
補齊短板的「專業」接口
如果說視頻規格是能力,那接口和操控就是這個能力用著順不順手的關鍵。
R6 III 的機身整體設計依舊延續了佳能 EOS R 系列的家族化設計,沒有在外觀和握持上進行大量改動,如果將它和 R6 II 擺在一起,恐怕你很難分清哪臺是新相機。
不過在大的設計之外,R6 III 還是迎來了一些小的縫縫補補。
![]()
佳能將備受好評的色彩調整按鍵放在了 R6 III 的機身左上角,可以快速調整 14 種色彩濾鏡,可以用于照片與視頻的拍攝。
R6 III 這次補上了 R6 II 最大的短板——它用上了「全尺寸 HDMI」接口。
用過 R6 II 的人都知道,那個脆弱的 Micro-HDMI 接口,接監視器和圖傳時簡直是噩夢,一碰就可能松動,換成全尺寸 HDMI,意味著它終于可以作為一臺可靠的生產力工具,安裝在各種復雜的拍攝套件上。
超高的視頻規格隨之而來的就是巨大的數據量,為了喂飽 R6 III,佳能為其設計了 CFe Type B + SD UHS-II 的雙卡槽,前者是目前傳輸速率最高的儲存卡類別之一,當然,CFe Type B 卡的價格也很「專業」。
![]()
此外,模式轉盤上新增的「S&F」檔位(快慢動作),也把「升格拍攝」這個常用功能提到了最順手的位置,不用再鉆進菜單里找了。
最后,佳能 R6 III 使用了旗下電影機 C50 同款電池 LP-E6P,續航也獲得了進一步提升。
至于佳能的傳統強項,R6 III 自然也沒落下。
第二代雙像素對焦系統 (Dual Pixel CMOS AF II),與前代保持同樣對焦區域的基礎上,增加了存儲 100 張人臉注冊記憶功能,輔助更好的人臉對焦;最高 8.5 級的畫面中心協同防抖,讓手持拍攝更穩;40fps 的電子快門連拍,也確保了它在「拍照」這個本職工作上,依然是第一梯隊。
最后,佳能 EOS R6 Mark III 的單機售價為 16999 元,配套的 RF45mm F1.2 鏡頭為 2949 元。
![]()
把這些參數合在一起看,佳能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
從傳感器、7K RAW 內錄的視頻規格,到全尺寸 HDMI,R6 III 的每一步升級,都在強化它的「生產力」屬性。佳能正進一步主動拉開 R6 系列與入門用戶的距離,把它從一臺「全能水桶機」,重塑為一臺目標明確的「專業視頻工具」,以此來鞏固手機無法企及的專業壁壘。
![]()
影像市場,格局已定
千禧年前后,膠片相機銷量來到頂峰,傳奇機型頻出,但另一面,數碼相機正在以絕對的優勢覆蓋而來。
僅僅十年后,數碼相機的出貨量達到了 1.2 億——這是相當駭人的數字,算下來,平均每秒鐘,全世界就有近 4 臺相機被買走。
一個收入尚可的家庭,很樂于花錢買一臺數碼單反或是卡片機,全家福、孩子出生、畢業旅行……所有重要的時刻,都得靠它來記錄。
但再之后,智能手機的興起,直接打斷了如日中天的數碼相機市場,憑借便利性和直接的分享鏈路成為千家萬戶手中記錄生活的首要選擇。
![]()
相機市場的這段故事,我們講過很多很多次,后面的事情大家也已經足夠熟悉了——
社交媒體帶來了第一條自救之路。
這是一條感性的道路,以富士、理光為代表的廠商,精準地捕捉到了一個細微的矛盾:手機夠方便,但畫質不夠好、風格不夠鮮明,相機的畫質夠好,但太復雜又不夠有趣。
于是,它們推出了外觀復古、便攜或具有膠片濾鏡的機型,以情緒價值精準命中了已經對手機照片感到乏味的年輕人,挖掘出了「比手機畫質更好、更有風格且能直出」的空白地帶。
在社交媒體的熱度加持下,這幾年,這樣「感性」的相機炙手可熱。
![]()
而現在,以佳能 R6 III 為代表的相機,正走在另一條更為理性的道路上——既然手機能做到 80 分,我就必須做到 120 分。
在手機「以下犯上」的時代,逐漸專業化的消費級相機也在向上索取,佳能 R6 III 的策略,就是把過去極其昂貴且專業的電影機功能與規格,不斷下放到消費級機身里,用「生產力」的絕對優勢,筑起一道高高的壁壘。
你可以用手機記錄生活,可以用手機學習拍攝,但一旦專業創作,你依舊會老實地回到我的懷抱。
![]()
要么,成為一個有趣且方便的玩具;要么,成為一個可靠且專業的工具。
在未來可以看見的時間里,相機市場還存在第三種可能嗎?
我想,恐怕沒有了。
暫時無法在飛書文檔外展示此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