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選舉時劍拔弩張,上臺后一夜變臉。
這位曾被稱為“日本反華急先鋒”的高市早苗,最近的操作真是讓外界大跌眼鏡。
選前咄咄逼人,高呼“強化防衛”“臺海一體”;選后語氣突變,竟稱中國是“重要鄰國”,要通過對話建立互信。
那么,她是真的“醒悟”,還是政治現實逼著她演了一場戲?
![]()
選舉時靠反華拿票,上臺后被現實“打臉”
高市早苗是靠“反華”出圈的。
她競選時擲地有聲,說要提高防衛費、修憲擴軍,不惜讓日本“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
不僅如此,她還頻頻談“中國威脅論”,甚至不避諱以“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來博新聞版面。
![]()
媒體給她貼上“日本撒切爾”標簽,右翼選民紛紛買賬,她的強硬作風看上去像極了安倍晉三的“翻版”,甚至更激進。
但政治舞臺上,選票容易拿,現實難兌現。
高市登上首相寶座后不到一周,面對的是殘酷的經濟賬本:債臺高筑、物價上漲、年輕人就業困難、老齡化壓力如山。
![]()
她腦中那套“強硬外交、擴大軍費”的劇本,根本演不下去。
民調清楚顯示,大多數日本人關心的是薪水能不能漲、孩子能不能上學,不在意“防衛費占GDP多少”。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政治場景重演——競選時喊口號,上臺后講現實。
![]()
高市在施政演講里突然提到,要“視中國為重要的鄰國”“要通過對話增進互信”,與她此前那種“咬牙切齒”的語氣簡直判若兩人。
這不是轉性,是被經濟現實“教育”了。
![]()
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太深了。中國仍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占日本出口總額的兩成多。
汽車、半導體、機械設備、稀土原料——哪一樣能脫離中國?一旦關系惡化,日本經濟就會“骨折”。
選民能接受嗎?民調會原諒嗎?高市當然清楚,所以她不得不把競選時的“狠話”收起來。
![]()
不過,政治人物的軟化,往往不代表真心。
她此刻選擇講“溫柔話”,更像是在尋求喘息空間……
![]()
經濟被掣肘
日本財政狀況早已岌岌可危,債務規模高達GDP的250%以上,堪稱世界第一“負債國”。
安倍留下的寬松貨幣政策讓政府維持了表面繁榮,但通脹飆升、日元急貶、進口成本暴漲,一切爛賬都堆到了高市手里。
![]()
對她來說,“大幅提高防衛費”不再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一道致命的經濟雷。
她原本的設想是把防衛費提高到GDP的2%以上,以迎合美國在亞太戰略上的要求,也想借此刷一刷“強勢領導人”的形象。
但問題是,財政部已經警告——再擴大預算,日本的財政將徹底失控。
![]()
更重要的是,隨著特朗普的到訪,日本方面也不得不與美國簽署一系列經貿協議,其中不少條款對日本經濟壓力頗大。
原本指望靠“反華”姿態換取美國更多支持的高市早苗,此刻發現美國更在意的是從日本經濟上“薅羊毛”。
![]()
于是,高市早苗很快換了手法:不直接拒絕美國,但玩了一套“外交補償”牌——宣布增加從美國進口天然氣、大豆和皮卡,用經濟利益去換取外交面子。
表面看是在配合美國,實質上是在“用錢買喘息”。
實際上,過去幾十年,日本面對美國的軍事要求時幾乎總是這樣——嘴上答應,預算打折。
![]()
只是,這次她的“回旋空間”更小。
俄烏沖突、中東戰火不斷,美國一邊要求日本加碼,一邊又在全球收縮力量。
![]()
日本深知,一旦過度依賴華盛頓,就容易被推上前線當“先鋒炮灰”。
這就是高市的尷尬:想展示強硬,卻沒資本支持;想維護獨立,又被美國卡住。
經濟和外交的雙重枷鎖,讓她不得不暫時收斂鋒芒。
![]()
日本的“緩兵之計”
從更大的地緣角度來看,高市早苗的態度轉變其實具有強烈的“被動性”。
面對中國在地區影響力上得到不斷增強,即便東京想“脫鉤”,企業界也不會答應。
豐田、索尼、松下等龍頭企業在中國投資數百億美元,那些供應鏈根本搬不動。
![]()
日本商界一再呼吁政府:政治可模糊,生意不能斷。
另一方面,美國的不確定性讓東京越發心慌。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隨時可能“搖擺”——上一秒要求你擴軍,下一秒又說“日本要多付駐軍費”,甚至不排除未來再次打開與中國的談判窗口。
![]()
對日本來說,押寶美國風險越來越大。
也正因此,她上臺后在外交表態上變得格外謹慎。
過去那種隨口喊“堅守臺灣海峽”、“參拜靖國”的豪言壯語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戰略互惠”“以對話為先”的溫和臺詞。
![]()
外交舞臺,突然多了幾分“克制”。
但這并不是她真的“轉性”,更多分析認為,她的“柔和外交”是一種“緩兵之計”。
![]()
等經濟稍有起色、支持率穩住后,或許她還會重新拿出強硬牌。
日本政界的舊邏輯,她清楚得很:對華強硬能拉票,對華合作能穩局。
她選擇后者,只不過是出于眼前的壓力。
![]()
結語
高市早苗的“變臉”,既不是幡然醒悟,也不是完全演戲,而是日本政治的縮影。
選前靠喊話爭掌聲,上臺后被現實壓回地面,這一幕在東京已經循環幾十年。
她的一些“軟話”不過是暫時的降溫,等到支持率穩定、局勢稍緩,她也可能再度打起“安全牌”、“威脅論”,延續那套老掉牙的劇本。
不過從這里也能看出,高市早苗的每一次轉彎,都只會更加說明一個事實——中國的穩定與崛起,早已成為東亞無法回避的力量。
參考資料
魯網:《特朗普與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首次會晤,美日確認加強同盟,中方回應》2025年10月28日
海報新聞:《海國志丨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 曾叫囂“要讓中國明白‘侵犯’臺灣的‘成本’和‘風險’”》2025年10月21日
新浪財經:《當選首相后首次發表施政演說 高市早苗:中國是日本的重要鄰國 構建建設性 穩定的關系很重要》2025年10月2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