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界網報道晚晴穿牖,秋陽染案,墨香漫溢間,盡是秋高氣爽的澄潤。昨日下午的文化視界,似一幅徐徐鋪展的文人長卷——山東藝術學院和四川大學教授、博導,全國高等書法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書協草書專委會委員呂金光博士和濟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易三倉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書協會員王書峰博士走進文化視界,接受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頻道專訪。兩位教授與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頻道總編輯梁洪文一同踱步畫廊間品賞名家真跡,圍坐茶案前暢談書道薪傳,終以筆墨寄情,留下雅意融毫的墨韻。這一日的雅集,既有“談笑有鴻儒”的知音之契,更有“墨痕留韻”的文化深味,為秋日平添了幾分沁人心脾的書香。
![]()
勤耕初心:從童年墨緣到案頭十年功
對書法的敬畏早在年少時便扎了根——呂金光教授回憶起臨沂農村的童年,父親是私塾先生的日子里,紅紙上的春聯沾著年氣,墓碑上的刻字凝著歲月,連村口貼的大字報,都成了他最早摩挲的“字帖”。那時不識繁體,卻總趴在一旁看父親寫草書,彎彎曲曲的線條讓他著了迷,久了竟能認出幾分,那份藏在心里的小得意,成了他與筆墨羈絆的開端,這份羈絆后來不僅延伸至書法,更悄然埋下了書畫相融的種子。
![]()
王書峰教授的墨緣,埋在冠縣老家的田埂間。“小時候在田間勞作,后來才覺出‘藝’字就像插秧,和勞作的道理一樣——都得踏實往下扎,得不斷學、不斷做。”而這份“踏實”,后來成了他書路里最鮮明的底色:早年在冠縣武訓高中教書法,他輔導的學生已拿了全省前列,可握著粉筆的手總覺得“不夠”——學問像爬山,站得低了,眼界就窄了,他索性咬咬牙踏上考研路,2006年考上四川大學,跟著侯開嘉、呂金光先生學,后來又讀了博士。那些年,他把“想往上走”的心思全化在了案頭:研《蘭亭序》,他將“之”字十余種寫法記滿小本,更逐筆查書法史,琢磨筆法傳承;研《張猛龍碑》,常赴博物館摸碑感金石勁,再對拓片寫萬字札記,品碑之硬氣與清代碑學思想。
![]()
這份深耕,在現場創作時愈發鮮明,茶過三巡,素箋鋪展。呂金光教授取大筆蘸墨濡染,抬手間便見豪情。其所書《閑時吟》開篇開篇“閑時煮茶論古今”的“煮”字,筆畫像江河漫開;“古”字結體奇崛,倒像崖上孤松懸著,看著險,卻穩得很。——這背后,是他對倪元璐墨跡的無數次臨摹,更藏著他早年習畫的積累:“早年學畫時練的構圖疏密、墨色暈染,與書法互成助力,比如寫‘孤松倒懸’的結字,便暗合了繪畫里‘主次分明’的布局意趣。”
![]()
呂金光《閑時吟》138×34cm 2025
起初臨倪元璐的墨跡,他怕丟了古人的魂,未曾追求標新,日日伏案,單是倪體那股遒勁的線條,就練了好幾年,連帶著畫里的筆墨技巧也一并磨;后來受恩師點撥才懂:臨摹不是復制,是在筆墨里找古人的精氣神。“心里先裝著這份精神,筆下才能寫出真意。平日里既練書法的線條,也悟繪畫的意趣,慢慢才能養出自己的氣韻。”他擲筆時,腕底還留著筆走的余勁,那股“十年磨一劍”的沉淀,混著書畫同修的溫潤,都清清楚楚落在紙上。
![]()
呂金光《靜塵自然有得,虛懷初若無能》138×34cm 2025
王書峰教授隨之落墨,凝神片刻后筆鋒觸紙如行云流水。他寫鄭燮《新竹》,楷書筆意里透著行書的靈動,“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十字,墨色溫潤得像春雨潤竹,每一筆都藏著“慢磨”的功夫;繼而寫《頌平常心是道》,筆勢趨緩,“平常心”三字從容得似有“寵辱不驚”的淡然,擱筆時他輕聲道:“寫字如做人,踏實方能立住,這‘踏實感’,是磨出來的。”
![]()
王書峰《新竹》138×34cm 2025
守正文脈:書畫同源與碑帖相融的筆墨心
茶煙在案頭漸漸散去,訪談時聊起“傳統”,兩人的話里都藏著對文脈的堅守,呂金光教授更將這份堅守延伸至書畫同源的傳統里。他說起初見倪元璐墨跡時的觸動:“那‘新理異態’,線條遒勁、氣勢豪放,這份雄厚氣魄令人癡迷。”談及以書入畫,呂金光教授坦言“書畫本是同根而生,書法的筆法錘煉,正是繪畫造型立骨的根基”。早年臨《富春山居圖》時,他便試著將書法功夫融于繪事:畫山上的松樹,就用練倪元璐書法時磨熟的中鋒筆,一筆筆勾樹干,紋理像筆走龍蛇,不僵不板,看著就有勁兒;畫溪邊的石頭,便用書法里的枯筆,頓一下、提一下,墨色有濃有淡,就算筆斷了,意也連著——石頭的蒼勁里裹著潤氣,不生硬。
![]()
呂金光山水作品 2022
他從倪元璐的遒勁里取“骨”,從王鐸的跌宕里取“勢”,還暗合著繪畫“骨法用筆”“隨類賦彩”的古訓,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金光圖式”。就像現場寫《閑時吟》里“墨里尋真見本心”,墨色都轉枯了,筆意卻還蒼勁——那股“入古不擬古、融畫不脫書”的通透,一看便知。
![]()
王書峰《頌平常心是道》138×34cm 2025
說到傳統的包容與活態,王書峰教授也有自己的體味:“我總講‘碑帖相融’,說到底也是這個意思——傳統本就是多元的,能容得下不同的養分。”他寫行書《蘇轍文》,就取《蘭亭序》里流觴曲水的雅氣,再摻上《張猛龍碑》的劍拔弩張勁,字里既有文人的軟意,又有金石的硬氣;寫楷書《春夜喜雨》,以顏體為骨,再裹點篆隸的筆意,求的就是“篆隸楷行草各得其法,又合乎一道”。
而這份“多元”,更來自生活與地域的滋養——赴成都求學時,南方的靈動如“好雨知時節”般潤進筆底;回到山東,北方的厚重又似“岱宗夫如何”的沉勁,讓他懂了書法需有“骨”。連寫《望岳》時,他都把對泰山的眷戀化成隸書的厚重筆墨:“生活是創作的源頭,傳統是筆墨的根基,少了哪一樣都不成。”
寥寥數語間,是兩位教授對“守根”的共識——傳統從不是束縛,而是讓筆墨更有底氣的“活水”;而書畫同源的智慧,正是這“活水”里最溫潤的一脈。
出新致遠:讓書道活在當下的筆墨智慧
日暮西斜時,案上的幾幅作品并置,呂金光教授的《閑時吟》雄渾豪放中藏著繪畫意趣,王書峰教授的《新竹》溫潤從容,一剛一柔,一穩一狂,墨色交織間,恰是“創新”的兩種模樣——從不是故意要和古人、和旁人不一樣,而是守著老理兒,順著自己的心性,自然長出來的新氣兒。
![]()
呂金光教授的創新,藏在“提煉”與“互融”里。他從倪元璐的筆墨里悟遒勁;從繪畫的意趣里取養分,把書法的線條風骨與繪畫的構圖墨韻,都融入豪情。所以寫“筆底風云自縱橫”時,濃墨收筆的地方,像畫里的點染,輕輕一點卻有勁兒;筆力透紙,藏著山石的沉;線條忽高忽低,又有畫里“開開合合”的妙,看著像打雷裂了石,再細品,又有遠山含著黛色的軟,不沖,也不飄。
![]()
呂金光《書為心畫》66×50cm2025
王書峰教授的創新,則落在“融合”與“落地”。他主張“碑帖相融”,是把不同書體的長處擰成一股勁,讓筆墨既有傳統的厚重,又有當代的靈動;作為高校教授,他更把創新延伸到書法傳播里——辦“斯文在焉”展,把書法搬出書齋、放進書店,“想讓書法和書本的故事產生連接,也接住生活的地氣,讓更多人讀懂其中的‘斯文’”。他常對學生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創新的前提,是把“本”扎牢,就像他寫“平常心”時,摻了生活的淡然,讓傳統楷書有了當代人的心境。
![]()
王書峰《山居秋暝》66×50cm 2025
秋陽斜倚窗欞,案上墨痕漸干,卻似還凝著兩位書家的筆意——呂金光的字里藏著畫的筋骨,一筆一墨都帶著對“同源”的悟;王書峰的墨里含著碑的沉勁,一撇一捺皆裹著對“根基”的守,都不是刻意求工,只是把半生的勤耕、對傳統的敬、對創新的誠,悄然揉進筆鋒。
![]()
晚風掠過案頭,卷起半張殘箋,墨香淡了,可那字里的力道還在。其實文脈從不是故紙堆里的舊痕,是有人把老祖宗的“根”揣在心里,用自己的筆墨續上新鮮的氣脈。這一日的雅集會散,可案頭那幾紙字,卻像秋陽下的一竿竹、一方石,立得住風骨,留得下溫軟,等著后來人俯身細品時,能從墨痕里讀懂:原來“書道”二字,從來藏著這樣踏實又鮮活的魂。
![]()
來源/文化視界網 作者/王浩然
攝像、攝影/張津凱、徐德揚
轉載請后臺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