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共同思考討論
![]()
接班人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泛指的,年輕一代對老一代革命者的接班;
一個是特指的,即對黨的領袖教員本人的接班。對當時的教育狀況,教員是極為不滿的。
1965年8月他在接見外賓時說,我們過去自己沒有大學教授、中學教員、小學教員,我們把國民黨留下的人統統收下來,逐步加以改造,有一部分人改好了,另一部分人還是照他們老樣子。
后來在一次會議上他又說,現在大、中、小學大部分都是被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地主富農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壟斷了。
他認為學校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獨霸的一統天下。
對建國后十七年我國的教育狀況作出這種估計,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出于對知識分子的不信任感,他提出,要年紀小的、學問少的、立場穩的、有政治經驗的堅定的人來接班。
![]()
教員注意到曾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的一些演說和文章,主張美國和它的西方盟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
教員說,帝國主義的預言家們根據蘇聯發生的變化,也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們一定要使帝國主義的這種預言徹底破產。
在這期間,他對青年人的教育問題,對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1964年6月,他提出了接班人的5個條件。他要使全黨,特別是年輕一代,從階級斗爭中得到反復辟的鍛煉。
為此,他不惜冒”天下大亂”的風險,親自發動和領導一場階級斗爭的大風雨,讓青年人去經風雨,見世面。
而當時,在教員看來更為緊迫的問題,則是黨的領袖教員自己的接班人問題。他要親自動手為自己再挑選一個滿意的可靠的接班人。
![]()
教員認為,蘇聯出了一個赫魯曉夫,上臺后就把斯大林一棒子打倒,斯大林沒有選好自己的接班人是一個重要原因。
教員對挑選和培養接自己的班的人十分關注。
1962年以后,他越來越感到劉少奇不是可靠的人選,需要重新考慮。
1966年6月,教員在一次同外賓談話時說:我們都是七十以上的人了,總有一天被馬克思請去。
接班人究竟是誰,是伯恩斯坦、考茨基、還是赫魯曉夫,不得而知。要準備,還來得及。這說明,對更換接班人的急迫考慮,確實是教員下決心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影響到教員對形勢分析和判斷的是對”破”和”立”關系的片面觀點。教員發動”文化大革命”,包含著”破”和”立”的雙重意向。
而在他的哲學思想中, 破和立的關系是”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也就在其中了”,“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等,總是把”破”放在先頭的。
![]()
這種觀點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帶有某些形而上學的絕對化的傾向,但也顯示了教員作為一位革命家的性格特征。
當他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即將全面實現”破”國民黨的統治時,也曾提出”立”的任務。他號召全黨,要以生產建設為中心工作:
“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黨的組織工作,政權機關的工作,工會的工作,其他各種民眾團體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肅反工作,通訊社報紙廣播電臺的工作,都是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并為這個中心工作服務的。”
話是這么說的,建國初期的實際工作大體上也是這么做的,并且取得了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輝煌成就。
而教員本人的注意力,卻仍然主要是放在破除舊的生產關系、舊的意識形態、舊的生活習俗等方面。
他曾經說過:
“我注意的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至于生產力方面,我的知識很少。”
![]()
建國后各種政治運動連綿不斷,就是實踐的證明。
當然,教員把發展生產力的某一方面強調到不適當的高度,如”大躍進”時期的扶保”鋼鐵元帥升帳”即是一例。
但是,從更多的情況看,他確是側重于制度方面的問題,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的問題。
這也反映了教員的一種哲學思想,即不區分不同的歷史條件而一貫地過分強調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強調意識形態的作用,主張以革命去促生產。
因此,他欣賞并肯定”政治掛帥”、 “四個第一”、“突出政治”這樣一些似是而非的口號。而當這種主張在實踐中碰壁之后,例如”大躍進”失敗之后,教員又不能正確地總結經驗教訓,而是籠統地從階級斗爭、路線斗爭方面找原因。
以致他把黨內的分歧看得越來越嚴重,把建設社會主義不同方法的分歧看成是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斗爭,把黨內和社會上的”黑暗面”看得越來越深廣,從而產生了危機感。
![]()
促使他以超人的魄力,下決心要在中國大地掃清一切牛鬼蛇神,在大破中建立起一個純潔的、完美的理想社會,給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樹立光輝的榜樣。
那么,教員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呢?他自己從未明確地講述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