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花上萬元做醫美,卻發現大部分錢竟被“熟人”悄悄拿走;有人花3萬元隆鼻“熟人”拿走2萬元暗中返利。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在多地醫療美容機構,熟人推薦、暗中返利、過度推銷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僅讓消費者花了冤枉錢,還可能埋下安全隱患。求美之路,究竟是在變美,還是在被“套路”?
(10月27日《濟南時報》)
花3萬隆鼻“熟人”拿走 2 萬返利,1萬 6 眼綜合中介狂賺 1萬2……多地曝光的醫美黑幕,撕開了行業價格體系的丑陋面紗。當 “熟人推薦” 淪為精準收割的鐮刀,當返傭比例最高飆升至 90%,所謂的 “求美消費” 早已異化為利益鏈條上的提款游戲。
這場騙局的核心是對信任的系統性透支。廣州梅女士被朋友以 “親身經歷” 推薦,最終發現 60% 消費額流入對方口袋;武漢志愿者面診遭遇 “強制疊加項目”,1 萬 6 報價中 80% 成了渠道返利。更諷刺的是一些醫美機構的 “雙價戲碼”:先報 8 萬高價再降為 5 萬,讓消費者誤以為占了便宜,實則渠道仍能抽走 60% 傭金。這種 “被賣了還幫著數錢” 的套路,正是利用社交信任與信息鴻溝制造的消費陷阱。
價格水分的背后,是行業本末倒置的生存邏輯。本該以醫療技術為核心的醫美行業,如今成了“拉人頭賺錢”的傳銷式生意。一線城市正規獲客成本超 3000 元,促使機構依賴渠道中介“輸血”,即便分走 70%-80% 利潤仍甘之如飴。這種模式下,15000 元的填充項目,機構僅留 3000 元覆蓋成本,根本無力投入醫生培訓與設備更新,只能用山寨藥品、無證醫生敷衍了事。
某地一家醫療美容機構表示,渠道中介通常可獲得面診價60%至70%的傭金。在得知記者所介紹的客戶“消費能力較強”后,機構還進一步制定了分級業績與分傭機制,傭金在手術當日就可結算。“我們就是給你一個提成,大概60%到70%。看你每個月的業績,那也可以給你定個業績指標,50萬元呢,我給你結算75%也可以。反正我是最高可以給到你80%,100萬元以上給你80%。”某醫療美容機構渠道經理對記者說。
醫美價格真該動“手術刀”了。一方面需建立耗材與服務分項定價體系,讓醫生技術、術后護理等價值清晰可見,打破 “耗材溢價掩蓋服務價值” 的怪圈;另一方面應推廣“陽光傭金”制度,要求機構公示渠道分成比例。更關鍵的是,監管部門需建立跨平臺數據監測系統,對異常高返傭行為實施精準打擊。唯有如此,才能讓求美之路回歸醫療本質,而非淪為被“熟人”收割的韭菜地。
花3萬“熟人”拿走2萬返利,醫美價格的水分到底多大?醫美價格不能只是“愿打愿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