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姚欣然)氣溫變化與腦卒中患病風險密切相關,溫度每降低1攝氏度,腦卒中風險升高1.1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劉健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秋冬季氣溫驟降并非心腦血管事件增多的“巧合”,而是需要重點警惕的因素。
暖:護好頭頸
劉健表示,當人體暴露于寒冷環境時,為減少熱量散失、保持核心體溫,交感神經會被激活,導致外周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反射性升高,增加了血管壁壓力負荷,對于本身已有動脈粥樣硬化或微動脈瘤的患者,驟然升高的血壓極易誘發腦血管破裂,導致出血性腦卒中。
同時,心臟需努力泵血以克服增高的外周阻力,負擔顯著增加;寒冷還可誘發冠狀動脈痙攣,減少心肌供血,共同推高缺血性腦卒中等心腦血管事件風險;人們在冬季會增加高熱量食物攝入,進一步促進血栓形成。
因此,冬季防護的首要原則是“暖”,尤其要做好頭頸部保暖。
防:鎖定可干預
劉健介紹,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可分為“不可干預”與“可干預”兩類,前者包括氣溫、年齡、性別、遺傳家族史等因素,后者則是防控的關鍵。
高血壓是腦卒中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高血糖可損傷血管內皮;心臟疾病,特別是房顫,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脫落后可堵塞腦動脈;吸煙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長期熬夜、精神壓力大,會導致交感神經持續興奮、血壓波動和內分泌紊亂;過量飲酒、高鹽高脂飲食、缺乏體育鍛煉、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也可能誘發心腦血管事件,都需積極干預。
測:年輕人別忽視
近年來,腦卒中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劉健建議,由于早期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癥狀,定期測量是發現它的唯一途徑。成年人每年至少測量1~2次血壓,尤其是家族中有高血壓病史,或出現頭暈、頭痛等不適,應增加測量次數。如果能在早期發現,通過規律作息、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等積極生活方式干預,就能有效控制甚至逆轉。
救:要分秒必爭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專家賈大成表示,急性腦血管病的危害遠超急性心梗,后者是導致心臟驟停-猝死的第一原因,而前者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極為嚴重。約85%的急性腦血管病不是腦出血,而是腦血栓,可通過溶栓治療讓患者基本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對今后的生活質量幾乎沒有影響,但必須爭分奪秒,在4小時內完成溶栓,溶栓越早成功率越高,后遺癥越少。
因此,當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情況,要首先排查心肌梗死,突發的口角歪斜、一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可能是腦卒中的信號,對于沒有太多急救專業知識的人群,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撥打120。目前,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中國卒中急救地圖”,搜索微信小程序或下載APP“中國卒中急救地圖”,可以了解就近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醫院,一鍵呼救,縮短救治時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