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爺退休后,生活節奏慢了下來,卻偏愛自家廚房那一口“重味”。每頓飯桌上,醬香濃郁的紅燒肉、鮮辣入骨的火鍋,少不得咸鮮的佐料調和。王大爺總笑著說:“沒點味兒,哪叫吃飯!”
去年秋天一次體檢,卻讓他開始反思。醫生眉頭緊皺地告訴他,血壓再這樣下去,“心臟就真要受不了啦!”王大爺一時有些摸不著頭腦,自認為“鹽吃得不多”,哪里出了問題?
![]()
或許你也和王大爺一樣,把目光都盯在鹽上,卻忽視了比鹽“更傷心臟”的那一味調料。它,鮮香無比,卻比食鹽的危害還大五倍。今天,這個經常藏在我們飲食里的“隱形殺手”終于被揭示,你猜得出來是什么嗎?答案,也許會遠超你的想象。
不開玩笑,很多人并沒意識到,每日三餐中的這種調味品,早已成了悄悄加重心臟負擔的“元兇”。到底是什么,讓權威醫生都不厭其煩地提醒心臟病患者:“千萬別再放了”?
長期以來,大眾談及高血壓、心臟病的飲食調控首推“少鹽少油”,卻往往忽略了“味精”——日常烹飪中不可或缺的增鮮高手。其實,每克味精所含的鈉高達12%,而常規食鹽的鈉含量為39%,但味精不僅提供鈉,更多地通過谷氨酸鈉參與體內反應。
![]()
據《營養學報》2022年研究報告顯示,長期過量攝入味精,心臟負擔可能提升3-5倍,其引發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等量食鹽的4-5倍。
更為隱蔽的是,味精不只在家常菜里存在,如各類速凍湯料、外賣調味包、熟食制品等,都含有高量味精。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FAO/WHO)聯合評估指出,亞健康及心臟疾病高發地區,居民日均味精攝入量甚至達到6-10克,遠超安全建議的2克上限。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鈉負擔”,正是許多心臟負擔加重者防不勝防的健康陷阱。
為何味精會成為“心臟殺手”?專家解釋,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在體內會促進交感神經興奮、升高血壓,并增加心臟負載,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等癥狀。心臟本就脆弱的老年群體,若同食鹽、醬油、雞精一同大量攝入,等于無形中為心血管“添堵”。
![]()
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臨床數據也表明,80%以上的心臟病患者,日常味精和復合調味品攝入超標,其心臟事件發生率是對照人群的2.7倍。
也許你沒覺得身體有異樣,但味精其實在“悄悄改變”你的心臟健康。研究和臨床隨訪顯示,只需每天多攝入3克味精,持續3-6個月,部分心臟患者以下三種危險變化已可顯現:
血壓波動更大。2020年復旦大學一項隊列研究顯示,家庭常用味精量每提升1克,收縮壓平均升高7.8mmHg,高血壓患者心率異常風險增至196%。
心臟易“過勞”。哈佛醫學院報告指出,谷氨酸鈉可刺激心肌,導致心臟供血需求提升、心臟負荷增加,進而加劇心衰等原有基礎疾病。
![]()
心律失常、頭暈胸悶頻發。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統計,長期高味精攝入人群,心律失常發作概率為普通群體的2-2.4倍,且更易出現猝死風險。
需要特別注意:老年人、既往有心腦血管病史、日常刷鹽重口味的人群,更應警惕味精的“雙重負擔”。
看到這里,你或許心頭一緊:那做菜還能放味精嗎?其實,不是一點不能沾,而是千萬不能“過量托底”,更需要學會科學替代和健康烹調法。權威營養師和心內科專家給出幾條實用建議:
烹飪時優選“減鈉味精”或天然調味料。如檸檬汁、番茄、洋蔥天然提鮮,既能滿足口感,又不添“鈉負擔”。
![]()
將原有味精量“減半”甚至更低,適應過渡期的“輕鮮口”,長期對心臟是極大利好。實驗顯示,心臟病患者只要減少一半以上味精和復合調味品攝入,6周后血壓下降趨勢明顯,心率穩定提升大約27%。
合理分配調料種類。烹調時可選擇豐富色香味并重的天然食材,比如蘑菇、香菇、海帶自然鮮味,減少依賴人工味精。世界衛生組織膳食指南也推薦,以新鮮蔬菜水果、蛋奶豆制品增加風味,既強健心臟,又能提升飲食樂趣。
餐后自查,及時控量。每次做飯后,留意味精和鈉類產品的具體使用量,如果同時用到醬油、雞精、火鍋底料等,應多算一筆“隱形鈉”的賬。
多喝水,多運動,促進“鈉”排出。保證每日充足飲水,適當快步走、跳舞等中等運動,有助于“多余鈉”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更好呵護心血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