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血管健康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
以及總膽固醇這些常見體檢指標
然而
最新一項涉及近290萬人的研究
揭示了一個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指標:脂蛋白(a)
其對心血管風險的推動作用可能超過“壞膽固醇”
以下4類高風險人群建議盡早篩查
1
脂蛋白(a):被忽視的"血管殺手"
2025年4月,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表于國際期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我國30個省份290萬體檢人群的大數據分析,揭示了一個關鍵健康信號——我國人群脂蛋白(a)水平普遍偏高,且其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密切相關。
研究數據顯示,脂蛋白(a)的最高“警戒線”為30毫克/分升。
與以下三類血管病變風險顯著相關
脂蛋白(a)是一種由低密度脂蛋白(LDL)與載脂蛋白(a)結合形成的復合脂蛋白,其結構特殊且功能復雜。
研究表明,脂蛋白(a)水平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與以下三類血管病變風險顯著相關:
頸動脈斑塊:脂蛋白(a)升高會加速頸動脈內膜增厚,促進斑塊形成;
亞臨床腦梗死:通過核磁共振評估,脂蛋白(a)水平與腦動脈微小梗死灶數量呈正相關;
冠狀動脈鈣化:脂蛋白(a)升高會加劇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反映冠脈粥樣硬化程度),增加心梗風險。
更值得警惕的是,脂蛋白(a)升高不僅與動脈粥樣硬化直接相關,還可能加重心衰,跟主動脈瓣硬化/鈣化及狹窄等問題密切相關,堪稱“心血管系統的多面殺手”。
2
以下4類高風險人群建議盡早篩查
脂蛋白(a)水平出生時即已基本定型,后天環境(如飲食、運動)對其影響較小。
由于脂蛋白(a)主要由遺傳決定,在無特效藥物干預下,無需常規定期檢測,但推薦成年人進行一次檢查。檢查脂蛋白(a)很方便,和普通的血脂檢查一樣,只需要抽一點血即可。
以下4類高風險人群建議盡早篩查。
高風險人群
有脂蛋白(a)升高家族史者: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若已知脂蛋白(a)水平偏高,建議盡早檢測以評估自身風險。
早發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親屬中有人在50歲前患心梗、腦梗等疾病,需通過脂蛋白(a)檢測排查潛在致病因素。
確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者: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也是一類遺傳性疾病,突出表現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從年輕時就顯著異常升高(常>4.7mmol/L),這類患者合并脂蛋白(a)升高的比例高達30%~40%,需同步監測。
無傳統危險因素的心腦血管患者:部分患者無高血壓、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尿病等“傳統致動脈粥樣硬化因素”,但仍出現心梗、腦梗,需重點篩查脂蛋白(a)等“新興風險指標”。
注意:
女性與老年人:女性因雌激素保護作用減弱(絕經后)、老年人代謝功能下降,脂蛋白(a)水平略高于年輕男性。
合并代謝疾病者: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者,脂蛋白(a)升高風險增加。
![]()
3
血脂管理除了脂蛋白(a)
這些指標同樣關鍵
血脂健康需綜合評估多項指標,以下是臨床關注的核心靶標:
首要靶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被稱為“壞膽固醇”,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核心驅動因素,需嚴格控制。
推薦目標值:
低危<3.4mmol/L;
中、高危<2.6mmol/L;
極高危<1.8mmol/L且較基線降低幅度>50%;
超高危<1.4mmol/L且較基線降低幅度>50%。
次要靶標: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即總膽固醇減去“好膽固醇”,能更全面反映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水平,尤其適用于糖尿病、肥胖等代謝異常人群。
殘余風險指標:
脂蛋白(a)以及富含甘油三酯的膽固醇
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達標后,若仍出現心腦血管事件,需關注脂蛋白(a)等“殘余風險”指標,其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膽固醇(如乳糜微粒、VLDL殘粒)近年被證實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
注意:
盡管脂蛋白(a)主要由遺傳決定,但通過早期篩查(尤其高風險人群),結合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指標的綜合管理,仍能有效降低血管病變風險。
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輔助降低總體心血管病風險的重要手段,平時應盡量做到:堅持低鹽、低脂飲食,戒煙戒酒,不熬夜,生活有規律,加強有氧運動,控制好體重,保持良好的心態等。
![]()
(CCTV生活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