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棉花長得比樹還高,采摘時得搭梯子往上爬,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在山東德州,一位62歲的老農硬是把這幅畫面變成了日常。他種出的棉花植株高達4.26米,單株結出136個棉鈴,產量相當于普通棉田幾十棵的總和,這樣的奇跡究竟是怎么實現的?
![]()
2
需要借助梯子才能采收的棉花植株
3
位于山東德州的一處普通農家小院,最近成了遠近聞名的“奇觀之地”。程木興老人的園子里立著幾株奇特植物,枝頭掛滿白色果實,乍一看仿佛果樹結果,可走近細瞧,圍觀者無不驚訝——那根本不是果子,而是成串的棉花棉鈴!
4
這些棉花與大眾印象中齊腰高的棉株完全不同,它們挺拔如灌木,莖稈粗壯,葉片繁茂,仿佛一排排小型喬木矗立在田間。許多人難以置信,紛紛拿出工具實地測量。
![]()
5
有人帶著卷尺專程前來驗證,結果令人瞠目:其中一棵植株從地面直沖云霄,高度精確達到4.26米。其主干堅實有力,直徑接近孩童手腕,不僅個頭驚人,生產力更是超群。僅一棵植株上就長出38條可結果枝條,掛果量達92個棉鈴。
6
而園中最出色的那一棵,僅有四個主要分枝,卻孕育了整整136個棉鈴,堪稱“棉花之王”。
![]()
7
人們心里都清楚,常規棉花生長至1.2米已屬理想狀態,每株能收獲十余個棉桃就算豐收。相比之下,程木興培育的這種“棉花樹”,單株產出抵得上數十株普通棉花,產量之高令人震撼。
8
更引人注意的是,這些植株的莖稈逐年變得堅硬木質化,形似小樹干,不再像傳統一年生棉花那樣秋后枯萎,反而展現出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特征,似乎具備持續生長的潛力。
![]()
9
這幾株“棉花樹”并非自然突變或偶然所得,而是程木興六年如一日精心選育的結果,源于一次看似平常卻又意義非凡的發現。
![]()
10
從一株異常苗株到“棉花樹”的誕生
11
故事要追溯到2019年的一個清晨,程木興照例在他種植魯棉37號的大田里巡視,查看作物長勢。正當他穿行于整齊排列的棉苗之間時,目光突然被一株異樣的幼苗牢牢吸引。
12
這株苗明顯高出周圍同類一大截,莖稈粗壯,葉片寬厚,在整片田地中格外顯眼。程木興耕作一生,對作物有著敏銳的直覺,他當即判斷:這是難得一見的優良變異株。
![]()
13
他沒有絲毫遲疑,小心翼翼地將這株特殊苗挖出,像對待珍寶一般移植到自家宅院中,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育種探索。
14
沒有實驗室支持,也沒有高端儀器輔助,他的全部裝備只有一把卷尺、一本泛黃的筆記本,以及一雙常年勞作、布滿老繭的手。
![]()
15
每天天剛破曉,他就出現在試驗田里,蹲守在棉株旁,仔細觀察每一處變化。測量株高、統計分枝數量、記錄棉鈴發育情況,并將所有數據一筆一劃記入本子,日復一日,從未間斷。
16
他采用的是最傳統的農民育種方式——人工雜交與回交技術。
![]()
17
具體做法是將不同品種的棉花進行人工授粉,希望后代能繼承雙親的優點。例如,某個品種抗病性強,另一個品種結鈴多,通過組合配對,期望獲得既抗病又高產的新類型。
18
但由于遺傳不穩定,后代表現參差不齊,必須反復篩選。于是他又讓優質后代與親本再次交配,即“回交”,以穩定優良性狀,逐步固化理想特征。
![]()
19
這項工作極其耗時費力,每年他都要面對成千上萬株試驗苗,逐一評估。凡是生長緩慢、結鈴稀少或易感病害的個體,一律毫不留情地拔除,最終只保留最優秀的少數幾株作為下一代育種材料。
20
正是靠著這份執著與堅持,棉花植株逐年進化,株高不斷突破,從最初的1米多一路攀升至如今的4.26米,實現了質的飛躍。
![]()
21
超越高產的價值
22
程木興投入如此巨大心血,并非只為打造一個“世界最高棉花”的紀錄。他真正關注的,是這種新型棉花所具備的兩項關鍵優勢:極強的耐鹽堿能力與卓越的抗病性能。
23
普通棉花對土壤條件要求較高,尤其懼怕鹽堿地。我國存在大面積鹽漬化土地,長期無法有效利用,成為農業開發的難題。而程木興的棉花樹恰恰能在這類惡劣環境中茁壯成長。
![]()
24
這意味著,未來大片原本荒廢的鹽堿地有望被改造成棉產區,極大拓展棉花種植邊界。若在全國范圍推廣,將顯著提升原棉供應量,緩解資源壓力。
25
同時,該品種表現出強大的抗病蟲害能力,減少了農藥使用頻率,既降低了種植成本,又保障了生態環境安全,還能提高纖維品質,為紡織工業提供優質原料。
![]()
26
棉花全身都是寶:棉絮用于制作衣物、被褥;棉籽可榨取食用油;榨油后的棉粕是優質飼料;棉殼可用于栽培食用菌;就連廢棄的棉稈也能加工成紙板或生物質燃料。
27
可以說,棉花產業牽動著民生與制造業的神經。一旦這種高產、耐逆、環保的棉花得以規模化種植,帶來的不僅是產量飛躍,更是整個產業鏈的升級與變革。
28
其實,在德州這片沃土上誕生程木興這樣的民間育種能人并不意外,這里自古就是農業重鎮,孕育了無數動人的農耕傳奇。
![]()
29
就在德州市夏津縣,還保存著一處世界級農業遺產——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古桑樹群落。
30
這片桑林擁有兩萬多棵百年以上樹齡的桑樹,歷經風雨仍生機盎然,既是活態的歷史見證,也是當地百姓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
31
當地人視古桑樹為傳家寶,為每一棵樹建立專屬檔案,詳細登記樹高、樹齡、健康狀況等信息,實行精準管護。
![]()
32
凡是在古桑林周邊進行工程建設,設計方案必須優先避讓樹木根系,圖紙修改十幾次也不足為奇。即便是采摘桑葚,也遵循祖傳技法——“抻包晃枝法”。
33
數人合力撐開一張大布置于樹下,一人用長竿輕搖樹枝,熟透的果實自然脫落落入布中,既高效又不傷樹木結構。
34
依托這些古老桑樹,當地發展起桑葚深加工產業,推出果汁、果干、保健品等多種產品,同時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形成集生態、文化、經濟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
35
結語
36
在德州這片深厚的黃土地上,程木興的“棉花樹”象征著新時代農民自主創新的精神力量,而夏津的古桑樹群則承載著對農耕文明的尊重與傳承。
37
一個是面向未來的科技探索,一個是守護歷史的文化堅守,兩者交相輝映,共同詮釋了這片土地上農業發展的雙重智慧:既能守住根脈,又能開創奇跡。
38
這種深植于泥土中的創造力與責任感,樸實無華卻意義深遠,值得所有人敬佩與學習。
信源:新華網 2025-05-07 山東德州夏津縣 這里有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 德州晚報2025-10-21《既能觀賞還能育種!德州農民程木興培育出4.26米高棉花樹》
![]()
39
![]()
40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