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東頻道
人民網“行進中國”山東調研采訪團
在魯西北平原,山東夏津縣境內,一片特殊的古桑樹林正悄然訴說著數百年的生態智慧。這片中國現存樹齡最高、規模最大的古桑樹群,并非天然生成,而是黃河與風沙“博弈”的產物。
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在此留下大片沙化土地。“無風三尺土,有風沙滿天,關門蓋著鍋,土飯一起咽。”——這首民謠就是夏津縣曾經的真實寫照。為固沙保田,夏津先民世代植桑,硬是在“不毛之地”上培育出這片“綠色長城”。
漫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萬余畝土地上,古桑樹虬枝盤錯,其中超過兩萬株古桑樹齡已達數百年,它不僅是夏津生態治理的活化石,更是一張閃耀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片。
![]()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內樹齡1500余年的椹樹王。人民網 鄭昕橋攝
每年五六月間,這里舉辦的“桑椹生態采摘節”都吸引著八方來客。游客們穿行林中,親手采摘飽滿的桑椹,品嘗以桑葉、桑椹為原料制作的全桑宴,在“天然氧吧”中感受生態治理的豐碩成果。
守著“祖宗留下的寶貝”,夏津人沒有止步于觀賞與守護,而是不斷探索如何讓古桑資源“活”起來。
夏津縣建立起了桑產業研究發展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圍繞古桑樹全身研制出了桑椹干、桑椹酒、桑葉茶等200多種產品,發展起100多家工廠和合作社。
![]()
霜桑葉茶加工。人民網 鄭昕橋攝
被譽為“森林黃金”的桑黃產業也成為了新的增長點。夏津縣已建成桑黃種植基地及桑黃保育區,實現了國內最早人工馴化栽培桑黃。
在夏津桑黃種植基地12000平方米的智能生長大棚內,科研人員可以通過云平臺對空氣溫度、濕度、光照等各類傳感器數據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控。
“作為國內最大的桑黃生態種植園,這里擁有國內領先的智慧物聯網管理平臺,通過手機就能實時監控每一株桑黃的生長環境。”科研人員介紹,基地實現了桑黃種植可視化管理以及全年不間斷生產桑黃。
目前,夏津縣年種植桑黃500萬菌棒,年產桑黃子實體100噸,桑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
![]()
桑黃酒。人民網 鄭昕橋攝
與森林公園自然風光相得益彰的,是融合了多種業態的德百旅游小鎮。其中,溫泉項目打造了集溫泉沐浴、康養理療、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溫泉度假中心。小鎮內的德影城(影視基地)建設了多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影視拍攝場景,不僅吸引了劇組前來取景,也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影視文化體驗。
從古桑博物館的厚重歷史,到現代化加工車間的創新工藝,德百古桑研究院完整展現了古桑產業的全鏈條發展。“我們研究院以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為突破口,研發古桑健康系列產品,打造中國最大的桑文化、生態桑產業基地,使桑產業成為夏津縣支柱產業之一。”研究院負責人介紹,這里將逐步打造“健康、養生、研學、旅游、體驗、加工”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發展文旅健康融合新業態、文化旅游新模式。
![]()
古桑博物館。人民網 鄭昕橋攝
如今的夏津縣,正構建“桑樹種植-產品研發-文化體驗-康養旅游”的全產業鏈條。從曾經的防風固沙林,到如今的生態旅游勝地,這顆黃河故道上的“綠色明珠”,正以“一片桑葉”撬動大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振興之路。(鄭昕橋)
![]()
點擊進入專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