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春天訪問日本,按慣例要見一見“天皇”。
但中文媒體整齊劃一地稱呼“日本天皇德仁”,而你打開CNN、BBC、路透社,卻滿眼“Japanese King”。
這還沒完,連白宮新聞稿也是寫的“King of Japan”,眼看全世界都在用“國王”這個詞,結果就剩下我們和日本人死守著“天皇”這倆字。
別看今天“天皇”聽起來像日本特供,但真要追本溯源,這詞壓根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最早,“天皇”是中國道教里的神名,地位不低,屬于天上說了算的那一撥,唐朝高宗李治還真用過這個稱號,歷史記載他在位時尊號“天皇”,死后謚號“天皇大帝”,那是正兒八經的帝王自封,帶著濃濃的神意和統治合法性。
到了七世紀,日本派出遣唐使,把這一套學得明明白白,到了天武天皇,那會兒,日本終于下定決心,把“天皇”做成了官方稱號,取代之前的“大王”,目的很直接:抬升日本君主的神性地位,擺脫受制于中國的“倭王”身份。
但諷刺的是,古代中國一直不吃這一套,哪怕日本自己稱“天皇”,中國史書還是叫他們“倭王”“日本國王”。
一直到清末,清政府才在文書中用“天皇”來稱呼日本君主,這時候的背后邏輯不再是“承認神性”,而是出于外交對等的實際考慮。
今天的西方媒體為什么幾乎不叫“Emperor of Japan”?因為在他們眼里,日本天皇的實權,早就跟“皇帝”扯不上關系了。
尤其是戰后,天皇徹底“象征化”之后,他的權力更像是英國國王那一類,有名無權、象征國家統一。
所以你看《紐約時報》《衛報》《法新社》,幾乎清一色地用“Japanese King”,這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價值判斷:你既然不治國,那就別叫皇帝。
反而是我們,仍舊堅持用“天皇”這個稱號,一部分是因為漢字文化圈的傳承,另一部分則是歷史慣性,畢竟“天皇”這個詞在中文里早已定型,改口不容易。
而日本自己當然更不會改,他們從明治維新開始就把“天皇”包裝成國家神話的一部分,哪怕戰敗投降后也堅持保留天皇制。
對他們來說,“天皇”不是一個行政職務,而是一種超越政治的“象征存在”,這稱呼一旦松動,對整個國家認同都會產生撼動。
把話題再往深處挖一層,你有沒有想過,“天皇”這個詞之所以讓人糾結,不只是因為它的翻譯難度,更是因為它和日本近代歷史某些灰色記憶綁得太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靖國神社。
本來這是明治政府為了紀念戰死將士設立的“東京招魂社”,到了后面才改名為“靖國神社”。
表面上聽起來還挺莊重,問題是,從1978年開始,靖國神社開始供奉14名二戰甲級戰犯,其中就包括東條英機,這性質就完全變了。
中文語境里,“神社”這兩個字聽起來總像是旅游景點、宗教地標,但實際上的靖國神社,更像是一個政治象征,美化戰爭、淡化侵略責任的象征。
連日本皇室都不買賬,昭和天皇在1978年后就再也沒去過靖國,現任的明仁天皇和德仁天皇,更是一次都沒踏進去。
這不只是避嫌,更是對戰犯供奉的明確態度,但問題是,日本政界一些人還在堅持參拜,這讓“神社”這個詞,本身也變得越來越敏感。
它是歷史的回音,是文化的選擇,是政治的態度,選擇繼續使用“天皇”,其實是我們對歷史的一種延續,也是一種文化上的慣性。
但當全世界都在用“King”來淡化日本皇室的神性時,我們的堅持,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有人說,這只是語言問題,不需要上綱上線,但放在現實中看,語言從來都不是中性的。翻譯背后,是態度的表達,是認知的較量。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意識到,稱呼本身雖然重要,但它不能遮住我們對歷史的深刻認知、對現實的清醒判斷。
翻譯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對歷史的再判斷,我們當然要尊重文化差異,但更不能放棄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這個世界。
畢竟,一個國家的地位,不是靠別人怎么稱呼你,而是靠你真正做到什么高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