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氣溫驟降,空氣干燥,不僅是流感病毒活躍的窗口,更是我們身體面臨的一場大考。當你正為家人準備秋冬衣物時,是否也想過,該為他們,也為自己,加固一道由內而外的“健康防線”?
最近的國際疫情動態已拉響警報。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流感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10月中旬,日本全國流感患者數連續增加,定點醫療機構報告病例數突破9000例,部分地區兒科、呼吸科門診量激增,近100余所學校被迫臨時停課。隨著寒意加深,我國北方地區也同樣面臨著流感疫情擴散的風險。
面對這樣的威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感冒后囤藥、發燒時就醫。這固然沒錯,但卻忽略了一個根本性問題:為什么在同樣的環境下,有人頻頻中招,有人卻安然無恙?
答案,并不完全在于外邪本身,而更多地取決于你身體里的“防御部隊”——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正氣”。與其等病毒來襲再應對,不如提前養正氣,而養正氣的關鍵,恰恰藏在我們每天的“吃飯、消化”里,也就是護好脾胃。
認識身體的“自家軍隊”——正氣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正氣是啥?
《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般地說,人體稟賦及體質強盛者,正氣也較充盛,抗病能力也較旺盛,因此不易罹病。《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人體稟賦及體質較弱者,正氣多虛弱,抗病能力也多低下,因此易于罹病。
![]()
正氣是啥?其實就是身體里“自家軍隊”強壯,外頭的病因就不敢進門搗蛋。它不是一股“氣”在身體里飄,而是人體自己帶的一整套保鏢,外加維修隊。正氣=免疫力+修復力+適應力的三合一。它強,你就少生病;它虛,吹風、熬夜、流感一來,你就先倒下;更糟的是,中招后恢復還慢。
當然,后天調攝,增強體質,也是提高正氣抗邪能力的關鍵,如《景岳全書·雜證謨》所說“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
脾胃是“糧草官”,為軍隊提供能量
而這支部隊的“糧草”,是絕大多數來自脾胃的“后天培養之力”。中醫有句老話:“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吃的米飯、蔬菜、肉,要靠脾胃消化吸收,那些水谷精微化源充盛,則精氣充足,臟腑功能強盛,神自健旺。這時候身體的正氣就有力量對抗外邪。
![]()
所以一直強調的“扶正”,其實就是給自家軍隊發糧發餉:吃好、睡好、心情好,讓保鏢們吃飽飯、卯足勁,流感來了也能把它堵在門外,就算是進來了,咱們“家底厚”,恢復的也會更快。
營養是免疫系統的基石
有意思的是,這種“脾胃為本”的思路,在現代醫學中同樣能找到有力的呼應。
其實,現代醫學對免疫的理解,與中醫所講的“正氣”有相通之處。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開始,新生兒的氣道和腸胃離開了母親的直接供養,帶著先天非特異性免疫功能開始了自己的人生旅行。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套基礎的、通用的防御機制(先天免疫),而更為精準和強大的免疫能力,則是在出生后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不斷接觸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這就是后天免疫。它能針對特定的病原體產生“記憶”和“專殺”能力,例如嬰兒在出生后4-6個月才能逐步完善自身合成sIgA的能力,在此之前主要依賴初乳和母乳獲得。
這套精密的后天免疫系統,它的發育、訓練和維持,離不開身體持續供應的“戰略物資”——營養。而這些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絕大多數都依賴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只有脾胃運化正常,才能將食物充分轉化為滋養全身的氣血精微,從而為免疫系統的完善與強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在這一點上也算不謀而合:照顧好脾胃,就是為身體的免疫力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腸胃健康直接影響肺部防御
那么,脾胃又是如何具體影響到呼吸系統的健康呢?這就引出了一個關鍵概念——“腸肺軸”。雖然腸道和肺部在解剖位置上相距甚遠,但肺泡上皮、黏膜上皮均由原腸內胚層分化而成,在功能上更是通過免疫系統緊密相連。近些年來對于腸道菌群的研究越來越多,對于腸肺軸的新的認識也是更加豐富。
您可以這樣理解:腸道和肺部是身體內部的兩個“前線哨所”,它們共享一套類似的黏膜免疫系統。而腸道里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就像是駐扎在腸道這個“大本營”里的指揮官和通信兵。它們能誘導免疫細胞,并派遣這些細胞(如樹突狀細胞)通過血液循環“長途跋涉”到肺部去增援。
當肺部遭遇流感病毒等病原體入侵時,這些從腸道來的“增援部隊”就能幫助肺部更精準、更有效地調節免疫反應,既能有力攻擊病毒,又能避免過度的炎癥損傷,從而加速康復。這就好比一個國家的邊疆(肺)受到威脅,后方腹地(腸)能迅速訓練并輸送精銳部隊前去支援。
![]()
中醫里也有“肺與大腸相表里”的說法。腸道健康與肺部免疫息息相關,而腸道功能的核心,正是中醫所強調的“脾胃運化”。您可能會問,傳統的“健脾”和現代的“腸道菌群”有什么直接關系呢?
肺要健康,腸道也得好:健脾食材如何成為“腸道園丁”
一個健康、多元的腸道菌群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道重要的免疫屏障。它們能分解我們攝入的膳食纖維,產生像丁酸、丙酸這樣的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不僅能滋養腸道細胞、加固腸道屏障,還能進入全身血液循環,起到抗炎和調節免疫的核心作用。這正是“腸肺軸”能夠遠程支援肺部的基礎。
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價值,遠不止于消化。一個健康、多元的腸道菌群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道重要的免疫屏障。它們能分解膳食纖維,產生像丁酸、丙酸這樣的短鏈脂肪酸。這些物質不僅能滋養腸道細胞、加固腸道屏障,防止有害物質進入血液,還能進入血液循環,作用于全身,起到系統性抗炎和調節免疫的作用。
![]()
現代研究也表明中醫許多經典的健脾食材,其作用機制與調節“腸肺軸”相關。它們往往具備多靶點、整體調節的特點。例如茯苓等藥食同源的食材中富含的多糖類成分,可以作為益生元,促進有益腸道菌群的生長,從而增加短鏈脂肪酸的生成,幫助減輕全身炎癥反應。同時,像人參、懷山藥等健脾食材中所含豐富的黃酮類和多酚類物質則通過強大的抗氧化作用,減少氧化應激對腸道和肺部組織的損害。這意味著“健脾”也在現代視角下,可能是通過改善腸道微生態與免疫功能,來實現對呼吸系統的協同保護。
脾胃養護重點在于均衡飲食,尤其是合理攝入五谷雜糧
對于脾胃最好的養生就是吃五谷雜糧,飲食上盡量不去偏好于某種味道,盡可能地均衡去攝入不同的營養。這里還是要提醒一下大家,如果脾胃已經傳遞出難以消化的信號時,不要強行地去吃粗糧。這就好比平時身體好,是可以多做運動鍛煉,但要是腿腳受傷了,就得減少運動量了。對于受傷的脾胃而言就是,吃點“細的”。
所謂“細的”,并不僅僅指精米白面,更在于食材是否經過恰當處理,變得細膩易吸收。這正是傳統食養智慧的體現——將營養豐富的五谷雜糧進行精細炮制,既保留全谷物的天然養分,又通過物理破壁等工藝減輕脾胃的消化負擔,使其精華更易被身體利用。
![]()
食養實踐:好食材也需好“吸收”
在這方面,運谷山房八珍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它由羅大倫博士指導配制,以清代宮廷御用方“八珍糕”為基礎,結合明代大師龔廷賢的“白雪糕”方、“瑞蓮丸”方等配制而成。其獨特的湍流超微粉碎工藝帶來了80%以上的破壁率,將健脾食材如人參、懷山藥、茯苓、薏米、蓮子、芡實、麥芽、陳皮等八種打成細膩順滑的超微粉。
![]()
這意味著,您吃下的每一口,都是這些食材被充分“細化”后釋放出的精微營養,既完整保留了谷物的本味與養分,又大大減輕了消化壓力。并且堅持四不添加——不添加防腐劑、香精、調味劑和抗結劑,純粹依靠食材本身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