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市民裴先生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遇到一只白狐。記者從園方獲悉,這只狐貍是被遺棄的,兩年前就出現(xiàn)在公園了,但并不常見。專家指出,這是人工馴養(yǎng)的狐貍品種,在野外環(huán)境中,可能攜帶寄生蟲和病毒,建議游客不要投喂。
裴先生介紹,當天17時左右,他在大運河森林公園柳蔭廣場附近看到一只動物。它的毛發(fā)是白色的,還垂著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最初他以為是一只狗,離近看清后覺得更像是一只狐貍,便大著膽子跟拍。發(fā)現(xiàn)有人拍攝,狐貍一溜小跑,越過圍欄翻入草叢,不一會兒就隱沒在夜色中。“我查了社交平臺,有網(wǎng)友在去年就遇到它了。”裴先生說。
![]()
市民在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偶遇白狐。受訪者供圖
記者致電大運河森林公園了解情況,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公園里確實有一只白狐,由于是被遺棄的,公園并不掌握它的行蹤。“它前年就在了,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兩年多了,沒發(fā)生過傷人事件。雖然我們不提倡投喂,但有游客投喂它。”該工作人員說,公園曾聯(lián)系過動物保護組織,但由于這只狐貍是被遺棄的,而非野生動物,所以無法處理。“平時很少見到它,我最近一次看到它是在‘十一’期間。”
“這是人工馴養(yǎng)的狐貍品種,屬于毛皮獸,不是野生的。”看到裴先生拍攝的視頻后,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鮑偉東說,在北京,野生狐貍只有赤狐,它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不可以飼養(yǎng)的。赤狐毛色發(fā)紅,他曾經(jīng)在門頭溝看到過。談及區(qū)別,鮑偉東說,人工培育養(yǎng)殖的狐貍尾巴比較粗大,體型短小敦厚,而野生的狐貍身體瘦長,尾巴也偏長。
鮑偉東表示,人工飼養(yǎng)的狐貍習慣被人投喂食物,跟人相對親近,有些被當成寵物飼養(yǎng)。他猜測這只狐貍是被放生或者逃逸的,不具備非常強的野外生存能力,冬天即將來臨,白狐可能因食物短缺而面臨生存問題。
他提醒游客不要投喂,“狐貍在野外四處跑,身上可能攜帶寄生蟲和病毒,在搖尾巴、抖毛時,那些病毒會隨著氣媒往外擴散,傳播到人身上。”鮑偉東說,包括現(xiàn)在大家在野外遇到的流浪貓、流浪狗,有些體格比較健壯,染到病毒后本身不發(fā)病,但也可能傳染給投喂者,“人發(fā)病后想不到是被傳染的,無法判定疾病來源,會造成誤診或者延誤治療時間。”
另外,這只狐貍雖已習慣人工投喂,但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它還是可能會捕捉其他野生動物,比如鳥類等。“犬科動物爪子非常結實,能從地里把蚯蚓扒拉出來,當下刺猬正出來儲備食物過冬,可能會被狐貍抓捕。”
鮑偉東說,由于白狐并非野生動物,公園不需要采取保護措施,如果園方覺得它可能對游客帶來負面干擾,可以將其抓捕并送至人工養(yǎng)殖場。
記者/張璐
編輯/白爽
校對/李立軍
運營編輯/樊一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