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在經貿、科技、地緣安全等領域的互動日益復雜,局部摩擦與戰略博弈時有發生,這種緊張氛圍也滲透到美國軍事與戰略研究圈。
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援引美國陸軍國民警衛隊軍官邁卡·尼多弗勒在《軍事評論》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未來一旦中美兩國爆發沖突,美軍不僅要確保贏得勝利,同時還要優先保護中國港口不被摧毀。
![]()
可這想法的前提就站不住腳——他以為打仗是按劇本走,美國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停在哪步就停在哪步。
現實是,中國早就不是能任由別人拿捏的角色了。這些年花大力氣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可不是擺著看的。天上有殲-20隱身戰機巡邏,海上有055型驅逐艦看家,遠處還有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盯著,海陸空天網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張立體防御網。
![]()
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自己都承認,只要進入中國海岸線1000英里范圍,美軍就沒了優勢,甚至可能打輸。這意味著美軍能不能靠近港口都是個問題,更別說“精準打擊”了。
歷史上這種“掌控戰爭節奏”的幻想從來沒實現過。當年美國打伊拉克,以為幾周就能搞定,結果陷了八年;打阿富汗,二十年都沒分出勝負。跟中國這樣的對手開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一枚導彈偏差、一次戰術反擊都可能打亂全盤計劃。
![]()
尼多弗勒想“只炸部分設施”,就像想在暴風雨里精準接住一滴水,根本不現實。真打起來,要么打不進去,要么打起來就收不住,哪有“點到為止”的余地?
尼多弗勒的另一個糊涂賬,是覺得中國挨了打不會強力反擊,能任由美國拿捏節奏。這純粹是對中國維護主權決心的無視,也是對中國軍事力量的誤判。
先看軍事底氣。2025年中國國防支出安排了1.81萬億元,增長7.2%,這些錢重點砸在了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和聯合打擊體系上。簡單說,中國不光能防,還能反手打回去。
![]()
美國航母敢來亞太,東風導彈能盯著;美軍基地敢支援,遠程火力能覆蓋。更關鍵的是中國的國防政策是防御性的,但“防御”不代表挨打不還手——只要觸及主權紅線,反擊的力度絕對超出美國預期。
再看歷史態度。這些年美國搞關稅戰,中國馬上對等反制;搞芯片封鎖,中國轉頭就搞出國產替代。連經濟領域都不讓步,更別說動港口這種關乎國家命脈的地方了。
港口不僅是貿易樞紐,更是國防后勤的重要節點,打港口等于宣戰。到時候別說美國想“保護港口”,中國恐怕會直接劃定禁區,讓美軍艦船根本靠近不了沿海。尼多弗勒以為中國會忍氣吞聲,簡直是異想天開。
![]()
尼多弗勒最核心的理由是“怕毀了港口影響美國經濟”,這話說對了一半——他只看到美國依賴中國港口,卻沒明白全球供應鏈早不是美國能單方面主導的了,這種依賴是雙向的,甚至美國的依賴更深。
中國港口現在是全球貿易的“心臟”。上海港、寧波港這些港口,每天進出的貨物連著全世界的工廠和超市。美國商場里的衣服、電子產品,工廠里的原材料,很多都是從中國港口運過去的。
之前美國搞供應鏈脫鉤,結果本土通脹飆升,超市貨架都空了,這就是依賴的代價。尼多弗勒想“打而不崩”,本質是承認了一個事實:美國根本承受不起供應鏈斷裂的后果。
![]()
更諷刺的是美國這些年喊著“遏制中國”,卻越遏制越依賴。關稅戰沒打垮中國出口,反而讓美國企業成本暴漲;芯片禁令沒攔住中國科技發展,反而催生出國產芯片產業鏈。
連美國軍官都開始研究“怎么打仗不影響經濟”,說明他們自己都清楚,跟中國開戰等于“自殺”。這種一邊樹敵一邊求著“保港口”的矛盾心態,暴露的不是自信,而是深深的焦慮。
![]()
說到底,尼多弗勒的設想就是個自相矛盾的幻想。想打仗又怕吃虧,想施壓又怕反噬,本質上是美國對華戰略失敗的縮影——過去想壓制中國,結果發現打經濟戰、科技戰都沒用,現在連軍事預案都開始圍著“不砸自己飯碗”打轉。
這恰恰說明,中美之間根本打不起來,不是因為美國“心善”,而是因為中國的實力讓美國不敢打,更打不起。
參考資料:美軍埋下戰爭伏筆,中美若沖突,結局是4字,美媒定調保中國港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