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每日幸運簽#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0 月 28 日報道,正在日本訪問的特朗普,與高市早苗簽署了關于確保關鍵礦物和稀土元素供應的框架協議。會面中,高市早苗宣布要致力于實現日美同盟新 “黃金時代”,強調會從外交、國防、經濟等多方面加強日本國家實力。特朗普則透露已收到日本大量軍事裝備訂單,稱美日關系將比以往更牢固。
這則協議的簽署,讓不少人疑惑:日本作為科技和制造業強國,本身對稀土需求就大,如今還要給美國供應稀土,難道它自己的稀土真的夠嗎?更關鍵的是,美國對稀土的需求規模巨大,而中國長期占據全球稀土生產供應的主要份額,僅靠日本,真能滿足美國的需求嗎?
![]()
先看日本的資源現狀與戰略布局。日本本土幾乎不產稀土,對外部資源的依賴度一直極高,早從 20 世紀 80 年代就開始實施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到 2020 年進一步加大力度,目標是滿足 180 天的國內消費量。但儲備終究只是應急手段,日常生產與對外供應所需的稀土,絕大部分還是要靠從其他國家進口后再進行加工。
有數據顯示,日本每年稀土需求量約 1.5 萬至 2 萬噸,其中 90% 以上的原料依賴進口,即便經過加工后有部分余量可對外供應,規模也十分有限 —— 據行業估算,日本每年可向外輸出的稀土成品量不足 5000 噸。?
再看美國的需求與全球供應格局。美國是全球稀土消費大國,每年需求約 2 萬噸,其中 70% 以上用于新能源、軍工等關鍵領域。而長期以來,中國在全球稀土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2024 年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 85%,且在稀土加工、分離等下游環節的產能占比更高。
反觀日本,它本身不產稀土,供應美國的稀土本質是 “二次輸出”—— 從澳大利亞、非洲等地進口原料,加工后再出口給美國,這種模式決定了其供應能力受上游原料進口量的限制,無法實現大規模擴張。?
明眼人都清楚,這種供應更多是 “象征性” 大于 “實質性”。這背后有著明確的現實邏輯:美國在稀土加工領域能力薄弱,長期依賴外部供應,而日本雖不產稀土,卻在稀土提煉、分離等加工環節擁有成熟技術,且通過多年布局,從澳大利亞、非洲等多地穩定進口稀土原料,形成了可對外輸出的供應鏈。
同時,美國有項《通脹削減法案》,規定符合條件的電動汽車能拿 7500 美元稅收抵免,前提是電池關鍵礦物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或其 “可靠伙伴”。日本此次作為供應方與美國簽協議,正是為了讓自身成為美國認可的 “可靠供應源”,既能鞏固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也能讓日本的稀土加工產業獲得穩定訂單,進一步綁定美國市場。但即便如此,日本能提供的稀土量,也遠不足以填補美國的需求缺口 —— 按美國每年 2 萬噸的需求計算,即便日本把所有可輸出的稀土都給美國,也只能滿足其不到四分之一的需求。?
對此,有網友稱:“日本自己都靠進口,哪有那么多能供?中國才是真的有稀土產能,美國繞開中國找日本,根本不夠用,頂多是做個樣子,想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罷了。” 還有網友稱:“一邊讓日本供稀土,一邊賣軍火給日本,這明顯是互相交換,但美國的稀土需求缺口擺著,光靠日本肯定不行,后續說不定還會找其他國家合作。” 有網友認為:“日本儲備才夠半年,現在還要供應美國,要是進口渠道出點問題,自己的制造業先受影響吧?”?
討論 “日本稀土夠不夠用”,不能只看儲備,更要關注它的 “供應鏈掌控力”;而討論 “日本能否滿足美國需求”,則要認清全球稀土供應的現實格局。日本雖不產稀土,但通過長期投資海外稀土礦(比如澳大利亞的萊納斯稀土廠、非洲布隆迪的稀土項目),已鎖定了穩定的原料進口渠道,再加上成熟的加工技術,使其具備了 “進口原料 - 加工成成品 - 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出口” 的能力。這次給美國供應稀土,就是在其供應鏈可控范圍內的戰略選擇。
但這種模式的風險在于 “對外依賴鏈過長”,且供應規模有限 —— 日本每年可輸出的稀土量,僅能滿足美國需求的 25% 左右,遠不能填補缺口。中國在稀土生產、加工領域的產能與成本優勢,短期內難以被替代,美國想僅靠日本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并不現實。?
從協議本質來看,這是日美在產業鏈與地緣政治上的深度綁定,而非單純的 “資源供應合作”。美國需要日本的稀土加工能力來豐富供應來源,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哪怕只是部分減少;日本則希望通過供應稀土,進一步貼近美國,獲得在經濟(如美國市場優惠)、安全(如同盟承諾)上的回報,高市早苗提到的 “新黃金時代”,本質就是這種綁定的體現。
但這種綁定也讓日本陷入被動 —— 若未來美國對稀土需求增加,或要求日本擴大供應,日本要么增加原料進口量,要么擠壓本土制造業的稀土使用空間,而美國的政策變動(比如《通脹削減法案》調整)也可能讓日本此前的投入打水漂。更關鍵的是,即便美國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構建 “稀土供應聯盟”,短期內也難以撼動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的地位,畢竟中國的產能、技術成熟度與成本控制能力,是其他國家在短期內無法趕超的。?
美日稀土協議,表面看是資源合作,實則是大國間產業鏈、政治、軍事的利益交換。日本的 “夠用” 建立在對海外供應鏈的掌控上,而非本土資源,這種模式能支撐其短期對外供應,但規模有限;美國則想通過這一協議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卻忽略了自身巨大的需求與全球供應格局的現實 —— 僅靠日本,根本無法滿足美國的稀土需求,這也決定了這一協議更多是 “政治意義” 大于 “實際效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