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陳全】“小鳥,你自由了!飛到你想去的地方!”北京的深秋之中,俄羅斯留學生梅麗莎在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輕輕打開鳥箱,珠頸斑鳩和和灰喜鵲振翅掠過蘆葦蕩,劃過湛藍的天空。這是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今年秋季又一次集中放歸,也是中心成立25年來一直堅持的日常工作。
“康復指標全部達標,羽毛完整、生理生化數值正常、營養等級4級以上,符合野生動物放歸的相關規范要求。”中心副主任田恒玖現場簽發“出院證”。從隔離籠舍到藍天碧水,一場場“生命接力”用時或長或短,折射出超大城市北京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系統布局與精細治理。
![]()
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隔離病房”到“康復操場” 守護候鳥遷飛“空中生命線”
“新接診的綠頭鴨左腿骨折,先檢查、清創、外固定,再補液、補蛋白。”獸醫師孫翔楠在檢查室向鏡頭展示一張“病例卡”——這是中心今年秋季收治的最新一位候鳥“客人”。
記者在現場看到,隔離區、治療區、康復區、野化訓練區呈“四級遞進”布局:隔離籠舍負壓通風,避免人禽交叉感染;治療區為“小旅行家“打造了“三甲醫院”,高科技手術設備和耗材一應俱全;康復區水面廣闊,深30至50厘米,供游禽恢復肌力;猛禽野化場設置仿真巖壁、活餌投放系統,確保“飛得高、捕得準”。
“救護不是‘救活’就算成功,還要讓它在野外‘活得久’。”田恒玖介紹,僅在2024年,中心共接收市民救護以及執法部門罰沒野生動物251種4504只,其中黑鸛、獵隼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1種30只,鴻雁、雕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4種1108只,放歸野生動物123種2376只。其中鳥類總體康復率和放歸率均處于高位,兩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在覓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田恒玖一邊以手機上的軌跡圖舉例,一邊介紹到:“這只白尾海雕佩戴發射器后,先是飛抵西伯利亞,然后繼續北遷至北極圈,在新的遷徙季節又飛回了北京。”
目前,中心在嚴格的救護和科研規范指導下,收集了大量候鳥遷飛的生存狀態、活動規律方面的珍貴數據。“這些數據已實時接入相關部門的野生動物動態監測與感知平臺、鳥類遷飛實時監測平臺,將為京津冀一體化棲息地管理、護衛候鳥遷飛的‘空中生命線’提供決策依據。”田恒玖說。
527種鳥類、620種陸生動物“野性都市”背后的“生態容量”
“北京三面環山、五河貫穿,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咽喉,近年來,北京野生鳥類種類已達527種,每年春、秋兩季過境候鳥超300萬只。”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工作人員用一組組數據,來解釋“超大城市為何能留住這么多鳥?”
2012年以來,北京新增造林245萬畝,相當于238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從38.6%躍升至44.95%,建成全國首個全域國家森林城市;截至2024年底,北京濕地面積已達6.12萬公頃,綠化覆蓋率已達49.84%,生態空間(林地、綠地、濕地)的比例超過了70%,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2.92%;“十四五”時期以來,全市累計恢復濕地2300余公頃,已基本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濕地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小區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為北京近一半的植物種類、76%的野生動物種類提供了生長棲息環境,同時助力北京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
北京什剎海西海濕地公園。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種群反彈最明顯的黑鸛,屬于全球瀕危物種,當前在全世界僅存3000多只,對棲息地要求極高——清澈的水質、豐富食物和較少的人為干擾缺一不可。而在北京,這一物種已從2000年前后的不足10只增長到目前穩定越冬的100只左右,成為全球瀕危物種恢復的樣本。”該工作人員介紹到。
自然帶建設激活“野性都市”,不僅是鳥類,以麋鹿及丁香葉忍冬為代表的野生陸生動物及植物,同樣在這繁華都市中“萬類霜天競自由”。從物種監測到數據分析,打造人與自然的“智慧共生”過程中,科技持續賦能首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形成全鏈條解決方案。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晉文介紹,北京市創新打造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遍布全市的1500多臺紅外相機與1600多個功能傳感器構建起生態感知的神經網絡,各類保護地累計捕獲生物多樣性圖像近百萬張,智能識別常見植物1455種、鳥類283種。全市陸生野生動物已達620種,麋鹿、黑鸛、褐馬雞等國寶級物種持續增長,南海子麋鹿苑向全國“輸出”668只麋鹿,在全國建立了47處麋鹿遷地種群。
![]()
棲息于南海子的麋鹿。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國內首個上線的“古樹數字博物館”收錄了北京全市上萬株古樹名木的基礎信息、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打造沉浸式的線上古樹漫游之旅,留住千年古都的綠色記憶。北京還通過科技助力,因地制宜建設古樹主題公園、古樹保護小區和古樹學校,實現了從古樹名木個體保護向古樹名木生境整體保護的轉變。
林晉文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以率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北京將繼續全面推進花園城市建設。到今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同時建設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區20處,加快房山長溝泉水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恢復,并積極推動百花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創建。
“救護-科普-文化”形成可持續閉環花園城市重塑人與自然信任
“尊重生命,科學救護”不僅是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口號,也是“花園城市”北京的重要生態治理理念。
中心野生動物救護相關線上小程序和熱線電話,年均接收市民報告上千起,形成“市民-中心-屬地管理部門”15分鐘響應圈。每年4月的第三周為北京市的“愛鳥周”,迄今為止已舉行43屆。為讓青少年們更多地了解鳥類知識,“首都候鳥課堂”等科普課程已經走進全市中小學。以花園城市建設為宣傳主線,“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京華飛羽——京津冀晉生態旅游觀鳥季”“北京森林白鳥音樂會”等一系列生態文化活動持續深化。隨著北全市觀鳥點、觀鳥路線不斷完善,觀鳥文化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已得以融合發展。
今年5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市農業農村局、市園林綠化局聯合發布首部《北京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在多年的工作基礎上,用事實和數據生動地展示了北京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和保護成果,激發更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熱情,促進全社會凝聚保護共識、付諸保護行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隨著生態旅游、自然教育、森林療養、觀鳥經濟等綠色產業加速發展,北京正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民生福祉。北海公園的鴛鴦戲水、翠湖濕地候鳥翔集,《北京觀鳥地圖》串聯45處觀鳥勝地、6處觀鳥基地,從明星“打鳥”到市民觀鳥,密云北莊、房山佛子莊都已經成為觀鳥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
![]()
冬日的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中水鳥成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悉,今年秋季候鳥遷徙高峰將持續至11月中旬,中心已啟動24小時應急值守,預計還將放歸各類候鳥上百只。京城的天空,正成為更多“小旅行家”的中轉站與避風港。在此背后,北京用一組組可量化的數據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非單選題。正如梅麗莎在放歸現場所說:“如果我的家鄉也能復制北京模式,或許明年飛回來的,將不只是這只海雕,還有人與自然的信任。”
京華大地,萬物共生。當黑鸛的羽翼劃過房山崖壁上的槭葉鐵線蓮,當成群的麋鹿漫步在南海子豐茂的濕地,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北京正以花園城市建設為引領,創新構建“就地保護+科學修復+全民共享”的生態治理模式,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