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凌河沿岸健身步道。 樊洪波攝(人民視覺)
我是遼寧錦州市義縣人,2011年大學畢業后在錦州市區工作,一直住在小凌河邊。十幾年來,河水和周邊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我的生活幸福指數也跟著提高不少。
以前,小凌河常常干涸,兩岸長著一米多高的雜草,河道里有各種生活垃圾。夏天,河水臭氣熏鼻,讓我不敢開窗;冬天,河邊塵土飛揚,路過時要加快步伐。
2014年起,錦州開始對小凌河進行生態治理。修建水庫、治理河道、沿岸建設帶狀森林公園、打造濱河路網……一項項工程穩步推進,小凌河逐漸迎來新生。
2017年9月7日,錦凌水庫首次開閘放水。在前往水庫途中,我看到曾經干涸的河道變得碧波蕩漾。河兩岸、大橋上,圍觀的人群看了許久,舍不得走。
我家樓下曾是一塊荒灘野地。如今,這里成了占地100多公頃的東湖森林公園。去年,公園里新建了一處智慧健身廣場,各種智能健身器材可以實時顯示運動強度、時長等數據,讓周邊居民有了戶外的健身房。
現在,外地來了親戚朋友,我都要帶他們去河邊轉一轉。林蔭道上,孩子、老人各得其樂。聽到朋友連連夸贊,我覺得自豪得很。
2022年,我多了一個“生態宣講員”的身份,負責把小凌河的蛻變之路、錦州的生態治理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到現在,我已經講解了200多場。
講解中我會提到,小凌河與女兒河的交匯處,是錦州有名的老八景之一“錦水回紋”;小凌河口,是候鳥遷徙經停地,開春后河面上會有數百只天鵝,許多攝影愛好者在這里拍鳥……如今的小凌河,波光粼粼、魚翔淺底,為老百姓增添了許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述,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讓他們了解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的重要性,并加入到守護家園的行列中來。
(本報記者胡婧怡采訪整理)
【記者感言】
聊起小凌河,孫藝萌就打開了話匣子。她的講述里,不僅有作為生態環境工作者的成就感,更飽含著一名普通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自豪感。
為讓群眾享受治理成果、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錦州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著力打造環境宜人的休閑健身公共場所。“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在綠中、人在畫中”的生態畫卷,成為人們熟悉的日常風景。如今,高顏值的小凌河已化身為城市“會客廳”,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良好環境成為城市名片,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生活常態,我們收獲的將不只是賞心悅目、神清氣爽,更有流淌在綠水青山間的歷史文脈與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04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