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服務信息·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798園區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
參觀時間:周一至周日10時至18時,節假日正常開放
參觀方式:個人票現場購買,無需預約;
團體票請聯系張女士:13810595398
2026年,即將迎來紅軍長征勝利90周年。11月6日,《跟著走·長征》行進式VR沉浸體驗展在北京市朝陽區798園區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開幕。
展覽引入數字虛擬技術,將長征這一偉大革命壯舉進行了場景化還原。觀眾仿佛瞬間穿越時空,在瀘定橋上痛擊敵人、在遵義會議現場參與抉擇,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展廳內還提供重溫入黨誓詞、主題討論等個性化服務,是“智慧黨建”場地的理想選擇。同時,《紙此記憶》《方寸映河山》特展同步推出。
戴上VR“穿越”回90年前的長征路
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朝陽區798園區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一場特殊的“長征之旅”拉開帷幕。展廳入口處,鮮紅的“長征”二字掩映在潔白的和平鴿群中,與背景中的長征戰士們一起,勾勒出“科技致敬歷史”的展覽主旨,瞬間將參觀者的思緒拉向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沿走廊前行,北京青年報推出的“長征”主題系列報道徐徐鋪展開來,深入展現長征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那些印在紙上的文字與圖片,仿佛成為通往歷史現場的“入口”,引導著參觀者從平面閱讀走向立體體驗。
步入展廳,當觀眾戴上VR設備的瞬間,便完成了一場奇妙的“時空穿越”。皚皚白雪覆蓋的夾金山峰近在眼前,寒風呼嘯的茫茫草地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刺骨涼意——在這里,參觀者不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化身為長征隊伍中的一員。手持鋼槍時的沉甸甸觸感、與戰友并肩前行的腳步聲、翻越雪山時急促的呼吸聲,將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辛與困苦具象化,30分鐘的體驗過程中,不少人不自覺地握緊了拳頭。
“鐵索橋那么晃,原來這段歷程是如此艱難和危險。”一位小朋友摘下VR眼鏡后,拉著爺爺的手說。老人則紅著眼眶補充道:“這種感覺太真實了,就像又回到了歷史場景當中。”一老一小的對話,成為現場最生動的注腳。
十大篇章1:1還原長征經典場景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跟著走·長征》VR沉浸展以影視級敘事功底,1:1高精度還原了雪山、草地、瀘定橋等經典歷史場景。整個體驗涵蓋“歷史叩問”“告別瑞金”“血戰湘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穿越草地”“陜北會師”等十大篇章,完整呈現長征路上的關鍵節點。
從告別瑞金時軍民相擁的不舍轉身,到血戰湘江時炮火連天的悲壯突圍;進入遵義會議場景,觀眾伸手就能拿起桌案上的文件,仿佛置身燭火搖曳的歷史抉擇現場;體驗四渡赤水時,能直觀感受紅軍靈活機動的戰術智慧;強渡大渡河環節里,可親手操作武器痛擊敵人、發射迫擊炮,感受當年戰士們的雷霆之勢;飛奪瀘定橋時,在鐵索搖晃的逼真場景中瞄準敵人射擊,體驗戰斗的激烈;翻越夾金山途中,能彎腰推動腳邊的積雪與石頭,感受雪山行軍的艱難。最終,到陜北會師時紅旗招展的勝利歡歌,每個篇章都通過細膩的場景搭建、逼真的人物動作、豐富的環境音效與可觸摸的互動細節,讓歷史不再是遙遠的文字記載,而是觸手可及的沉浸體驗。
“VR并沒有消解歷史的嚴肅性,反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感。”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負責人宋丹表示,無界之境更像一個“家庭客廳”,科技成為兩代人溝通的共同語言,圍繞長征主題實現內心的連接與共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我們希望為新一代提供精神力量。”
科技賦能“智慧黨建”新實踐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相較于傳統紅色教育模式,該展覽最大的亮點在于“沉浸式互動”與“精神內核傳承”的有機結合。觀眾在體驗中可參與射擊等場景互動,青少年在“玩”中感悟歷史,打破了紅色教育的刻板印象。紅軍戰士堅定的步伐、不屈的神情通過VR技術逼真呈現,讓參觀者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作為聯合出品方,北京青年報深度介入產品策劃與開發。北京日報社副總編輯、北京青年報總編輯毛曉剛表示:“傳承紅色文化,既要守住精神內核的‘魂’,更要創新傳播載體的‘形’。當VR技術遇上長征史詩,歷史便走出教科書,成為可觸摸、可參與、可共鳴的體驗。我們既要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更要做科技教育的賦能者,用VR、AR等數字手段,讓黨員群眾直觀感受紅色魅力,讓青少年在研學中厚植家國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還設置了懸掛黨旗的會議室,觀眾可在此重溫入黨誓詞、開展主題討論。而《跟著走·長征》將作為紅色黨建基地展陳的核心內容,是“智慧黨建”場地的理想選擇,讓紅色基因從入腦入心深化為親身踐行。
·亮點·
《紙此記憶》特展開幕四大展區構建歷史記憶空間
細節里的抗戰報章中的家國
在數字洪流席卷、紙張似乎逐漸淡出主流視野的當下,一場以“紙”為核心載體的《紙此記憶》特展,在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二層展開一幅重返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畫卷。這場由北京青年報策劃的展覽,并非對紙張的懷舊回望,而是試圖讓觀眾在觸摸文字與影像的過程中,重識戰爭與和平的重量,感受情感與記憶的溫度。
觀展觸史:細節深處藏烽火溫度
年輕觀眾張萌萌站在“你應該知道的80個抗戰細節”展墻面前,指尖似乎能觸到歷史的溫度——抗聯戰士御寒的靰鞡草、少年羅瑾相冊上滴血的“恥”字、兒童團員稚嫩卻堅定的“五不”誓言……每一個細節都是一把打開歷史之門的鑰匙,14年抗戰的烽火歲月仿佛沖破時光阻隔,清晰地鋪展在眼前,成為宏大敘事中最有溫度的部分。“課本里說抗聯戰士艱苦卓絕,直到看到這雙用‘靰鞡草’編制出來的草鞋,才真正理解什么是絕境中的不屈。”張萌萌一邊用手機拍照,一邊感慨地說。
轉過身去,一張張略微泛黃的報紙被精心裝裱于相框內,每一個版面都承載著二戰記憶。諾曼底登陸現場,法國民眾在槍炮聲中的期盼與驚恐,盟軍老兵講述的作戰細節;在意大利米蘭山區,記者冒雨尋找墨索里尼被擊斃地點的焦灼;驅車600多公里探訪德法邊境貢比涅森林,尋找當年法國簽署投降協議的那節火車車廂,深刻反思綏靖政策帶來的慘痛教訓;漫步馬其諾防線,看荒草掩映的工事與悠閑吃草的牛群形成的時空對比……每一個場景都在油墨字跡中凝固成永恒的歷史坐標。
《紙此記憶》特展聚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題,通過四大展區構建起立體的歷史記憶空間。展覽以媒體人視角出發,深入探討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傳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核心主旨。
媒體親歷:三大主題串起關鍵節點
展覽的第一部分“抗戰勝利80周年專題策劃區”是本次展覽的核心板塊,通過三大主題策劃串聯起關鍵歷史節點。
7月7日推出的《戰地尋蹤》融媒報道板塊,背后是北青報記者十余年的田野調查之路。既有南口戰役遺址發現的日軍錢幣等實物鐵證,也記錄了昌平村民楊國慶自費籌建“民族記憶”紀念館的感人故事。8月15日出版的《淬火青春》專題,以“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為脈絡,勾勒出抗戰時期中國青年的成長軌跡。曾參與一二·九運動的學生干部,從最初認為“喊口號越響亮越忠誠”,到在斗爭中領悟“原則性與靈活性并存”的成熟;《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創作者曹火星,在房山廟堂的油燈下,于艱苦斗爭中譜寫出激蕩人心的旋律。9月3日推出的《和平豐碑》專題,則以“80個抗戰細節”為主體,通過四層邏輯層層遞進,全方位展現抗戰歷程,這些細節讓宏大的戰爭敘事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
展覽的第二部分以“5+1”視頻展示的形式,搭建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時空橋梁。五段精心制作的視頻里,擷取地道戰、地雷戰、筧橋空戰等多個珍貴歷史畫面,以及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狼牙山五壯士等多位抗戰英雄的歷史瞬間,與2025年9月3日盛大閱兵儀式的宏大場景交相輝映,“敢于勝利、善于勝利”的抗戰精神在畫面的碰撞中一脈相承;另一段依據9月4日北京青年報出版的特刊《必勝》制作的視頻,全景展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盛況,呼應著“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時代強音,既是對勝利的禮贊,也彰顯著媒體記錄時代的初心。
展覽第三部分“重返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現場報道區”,將視野拉向了更廣闊的全球戰場。2005年,北京青年報20多名骨干記者分赴世界各地,通過諾曼底登陸法國民眾回憶、墨索里尼被擊斃地點探訪等微觀視角,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構建起全球二戰記憶圖景,最終以60個報紙版面呈現出《為了明天的紀念》特刊。曾參與現場報道的三位記者特別錄制《重返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采訪者說》,回顧采訪細節,表達人類對戰爭的記憶、對和平的渴望。
展覽的最后,五扇“窗戶”構成的“窗看青史”展示區,將目光聚焦于北青報自身的成長。1981年7月3日,在市委大院一間簡陋的木板房里,北青報復刊,老一輩報人在艱苦環境中奠定的“木板房精神”,成為精神底色;20世紀90年代,《青年周末》的創辦,標志著報社從傳統機關報向現代都市報的轉型,與時代同頻共振;而如今,從“北京頭條”客戶端到“北京青年報”客戶端,再到“青贏”新媒體矩陣的打造,記錄著媒體在融媒時代的自我革命。這五扇窗,不僅是一家報社的成長史,更折射出中國媒體順應時代、堅守初心的變革之路。
策展揭秘:微觀敘事承載宏大主題
據介紹,本次展覽的特色亮點在于其獨特的敘事方式與細節挖掘。首先,微觀敘事承載宏大主題,80個抗戰細節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正如一位參觀者所言:“每個小故事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解那段歷史的大門。”
其次,時空對話營造沉浸式體驗。展覽第二部分的對比視頻,將革命先烈的歷史影像與今日閱兵的宏大場景進行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情感共鳴。在第三部分,記者冒雨尋找墨索里尼被擊斃地點的采訪手記,與現場還原的山間標記相互呼應,讓觀眾仿佛親歷歷史探尋之旅。
最后,媒體視角呈現歷史溫度。展覽不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媒體人記錄與思考的結晶。從南口戰役遺址發現的日軍錢幣和臂章,到楊國慶“民族記憶”紀念館的田野調查,北青報記者用腳丈量歷史的專業態度貫穿始終。“窗看青史”展區則將媒體發展與時代變遷相結合,展現了《北京青年報》從木板房里的復刊到融媒體轉型的歷程,成為中國媒體行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這場《紙此記憶》特展,早已超越了“紙”的載體本身。它讓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是能觸摸到的銹跡、能感受到的情感、能引發共鳴的故事。在融媒體變革的當下,展覽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叩問:如何更好地承載記憶、傳遞價值?正如展覽前言所述:紙的記憶是永恒的。在當下大屏小屏的“指指點點”間,在我們曾經認真書寫、墨跡豐盈的筆尖下,“紙”此記憶,永續心中。
“方寸郵票”展抗戰崢嶸
《方寸映河山》郵票特展位于無界之境科技藝術中心二層,通過展出珍貴郵票及相關史料,呈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歷程,為觀眾打造一場兼具歷史深度與藝術價值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主展覽“賞郵票,憶抗戰”板塊,以圖文展板形式構建起四大篇章。“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覺醒號角”篇章中,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等主題郵票,定格了民族從沉睡到覺醒的關鍵瞬間;“烽火砥柱——全民族抗戰的壯闊畫卷”通過平型關大捷、臺兒莊大捷等郵票,展現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協同作戰;“人民戰爭——智慧與犧牲的永恒贊歌”聚焦百團大戰、游擊戰術等題材,凸顯人民群眾的抗戰智慧;“偉大勝利——民族復興的光輝起點”則以滇西抗戰、臺灣光復等郵票,標注抗戰勝利的歷史坐標。
展廳中間的實物展覽,聚焦解放區郵票這一“歷史活化石”,集中展出《中國共產黨二十六周年紀念》《晉察冀邊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西南解放紀念》等珍貴郵票。其中,1947年發行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六周年紀念》郵票作為我國第一套建黨紀念郵票,以“七日珍郵”的短暫發行史、有水印絲絹紙的高端材質成為展陳亮點;1945年《晉察冀邊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郵票則是解放區首套抗戰勝利紀念郵票,圖案中青天白日旗的細節還原了國共合作的歷史語境。
本次展覽讓方寸郵票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不僅呈現了郵票作為“國家名片”的藝術價值,更通過其背后的歷史細節,勾勒出中華民族從救亡圖存到走向復興的精神軌跡。
本版文/本報記者王斌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李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