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推動海洋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探索開展海洋碳匯核算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在今天(11月6日)下午召開的2025藍碳國際研討會暨西太平洋藍碳生態系統修復研討會上,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一級巡視員閆宏偉在發言中說,該部已組織編制了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紅樹林方法學,于2023年正式發布,推動海洋碳匯納入國家碳交易體系。“目前,我們正在組織推進海草床和濱海鹽沼方法學的編制工作。”他說。
藍碳即海洋碳匯,是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首次提出藍碳概念。研究結果顯示,海洋碳儲量是陸地碳庫的20倍、大氣碳庫的50倍。
我國自2015年起在相關政策中將藍碳增匯納入溫室氣體控制手段,并探索建立藍碳標準體系和交易機制。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實施海洋調查和觀測監測。加強重點海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閆宏偉說,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中國是全球少有的同時擁有紅樹林、海草床和濱海鹽沼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
他說,近年來,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紅樹林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海洋生態系統顯著改善,觀海聽潮、趕海拾貝成為老百姓休閑度假的重要選擇。
![]()
11月6日,2025藍碳國際研討會暨西太平洋藍碳生態系統修復研討會現場。攝影/章軻
閆宏偉介紹,自然資源部已出臺了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劃、海洋生態保護行動計劃以及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部署了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任務。
他列舉了一串數據:2021年以來,自然資源部支持沿海地區實施了82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項目,帶動全國整治修復濱海濕地51000多公頃,其中包括新營造紅樹林9200公頃。截至2024年,中國紅樹林面積已增長至3.1萬公頃,比本世紀初增加了40%。“中國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凈增的國家之一。”他說。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近年來,全球藍碳交易日益活躍,主要集中在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三大類濱海生態系統。2023年,全國首單藍碳拍賣在浙江省寧波市落槌,當地西滬港一年約2340.1噸碳匯量以每噸106元的價格成交。
同年,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實施6項藍碳系列技術規程,對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三類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碳匯計量監測的方法和技術要求作出規范。
閆宏偉介紹,在完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技術標準體系方面,自然資源部出臺了紅樹林、海草床生態修復等國家標準,編制印發了紅樹林生態修復手冊、海草床生態修復手冊以及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程等,科學指導開展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和碳匯監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