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擺滿了星空研究的書籍,時長驅車幾個小時趕至觀星地,手腳麻利地裝好略顯繁瑣的望遠鏡……一系列動作下來,如果不是提前做了功課,我還以為他是個天文學研究者。
西北廣闊的戈壁,和璀璨的星河,從小就在涂少輝心中扎了根。若干年后,關于水墨,關于綜合材料的學習,把他對星空的無限渴望,在他的絹本綜合作品,與各類裝置、攝影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星空的觀測、浩瀚的宇宙,他的創作融合了東方文化的天地意象之美與認知宇宙星辰的理性之思,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愈發清晰地表現出自己的審美特質和精神指向。
![]()
《此去經年-4》80×160cm絹本綜合2022
01
來自星星的召喚
人生的轉折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如果不是那個下午,校長推開了教室的門,發現他一個人在空蕩蕩的畫室對著一個罐子畫素描,這個只把畫畫當做業余愛好的普通班學生,不會在熱愛藝術的校長的賞識下,從普通班轉去美術班學習,并在之后,走上職業藝術家之路。
盡管他也出生在一個頗有藝術底蘊的家庭,爸爸日常會寫書法,哥哥從事素描創作。但在此之前,他對于畫畫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畫的黑板報或是插畫上。后來,在新疆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的求學經歷,為他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開始接觸水墨和綜合材料,平日里會花大量的時間臨摹古畫,并系統學習人物、山水、花鳥等畫法。而這些又在冥冥中帶他“通往星星的天梯”。
![]()
涂少輝在進行藝術創作
現如今,他一次次通過專業的器材,去探索星空的奧秘。藝術只是一次次對個人經歷的描摹,把他對星空傾注的情感,通過畫面、聲音傳達給別人,凝結成這十多年來持續不斷的星象系列的創作。
西北被譽為“星星的故鄉”,生于斯,長于斯的他,對于夜觀星象這事兒可一點都不陌生。西北年均晴好天氣近300天,視野通透,幾乎一年四季皆可看星星。小時候學習到很晚時,他都會抬頭看一看天空,每次總有種手可摘星辰的錯覺。日積月累,再加上自身不懈的研究,竟看出些門道來,可看云識天氣,成為一個“小小氣象員”。
![]()
涂少輝在用專業設備觀星
“一系列的機緣巧合,都讓我一步步靠近藝術。小時候看星星的天然情感連結,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我的創作。”涂少輝坦言。這些“命運的饋贈”和“意外的驚喜”是偶然,也是必然。人生的際遇總是神奇,當時只道是尋常。
02
創作的核心理念不變
2014年,今日美術館的個展“似是”引起一時轟動,也讓他開始進一步思考并明確了自己接下來的藝術創作方向。隨后,在意大利、法國等地的博物館參觀經歷,也讓他頗受震撼和啟發。
有一天,畫室裝修,他打開天窗,站在陽臺上,這才無意中發現因畫室樓層較高,也無其他房屋、樹木的遮擋,烈日正在頭頂,天空近在咫尺。他回憶起小時候看星星的經歷,他很有沖動把這一切通過藝術表現出來。
從一開始帶有民族風情的壁畫,到飛鳥,再到如今的星空;從水墨,到綜合材料的介入,“我的創作可以說是不斷尋找與感悟的過程,內在的感覺是連貫自然的,匯聚在了有關童年的星星記憶中。”“藝術創作中,情感和沖動,感覺的長時間積淀和個體的真實感受是創作中最核心的,至于技法和形式到是比較次要的事情。”這是他創作星空系列的感悟。
![]()
《歷像星辰—月相》80×160cm絹本綜合2019
“雖然作品的面貌和題材有所改變,但這樣的創作核心理念是一以貫之的持續著,并且可以不斷生發和延展。都是在與古典對話,發現其中新的意義。”
在宇宙中,有太陽、月亮、地球和數億顆恒星。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宇宙不可思議的奧秘和無限之中,也在積極地探尋這些奧秘。在確定星象藝術創作的主題后,他用對待課題研究般嚴肅、認真的態度,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止步于二、三手的資料,而是自己購入專業的望遠鏡設備,學習更多的天文學知識。
![]()
《歷像星辰—日食》80×160cm絹本綜合2020
“觀星本身是在尋找一種感受,體悟一種似虛似實的情境。夜色晴朗的時候,隨時仰望都可以看看星星,尋找有意思的星座。最早觀星使用的是雙筒望遠鏡,可以看到月球環形山、模糊的土星亮點。”
“特別是夜晚觀看諸如土星、火星、木星這幾顆行星,肉眼見到的一個明亮的星點,在望遠鏡里就是清晰的星體,土星伴著金色的光環,懸浮在在深暗的背景中快速的旋轉著,這種視覺的震撼語言難以描述。望遠鏡因為需要調試校準,更適合于開闊的環境,夜晚在家里隨意的目測這些星體或者尋找星座,既是休息,也是星空感覺的不斷積累。這些年,在環山的濟南,觀星條件不是特別好,但觀星已成為了我內心的一種藝術感受,已能把握大致方向。”
![]()
《九九重陽—上弦月》210×85cm絹本綜合2018
“除了望遠鏡,有時候會接上照相機,通過長時間曝光拍攝到絢爛的星云和星系,還可以攝像,追蹤月球移動的速率。雖然沒有專業的星空攝影作品那么完美,但這樣的實踐經驗和真實視覺感受是星空創作的重要基礎。大多數人是看星空圖片畫冊或者視頻媒體來認識和愛上星空的,但這其實是一個修飾的假象星空。作為大眾星空知識的普及,這樣絢爛的視覺很有吸引力,但在創作時需要知道在絢爛的星空背后還有更為珍貴的東西。”
![]()
《鳳凰來儀—黑洞》208×142cm絹本綜合2018
03
更立體,更多元
涂少輝對往昔零零碎碎的記憶切片式的執著描摹,那些星星,它們是活的橋梁,一直延伸到他的今天。在近些年的創作中,他用藝術的人文視角帶入了對科學的審視中,從水墨創作轉向綜合媒材的創作中。
![]()
![]()
“歷象星辰”第九屆關山月美術館青年工筆畫展空間項目·涂少輝展覽現場
一方面,這些裝置藝術結合了涂少輝所熟悉的水墨材料;另一方面,又加入了聲、光、電效果。時間和空間在這里展開、蔓延、轉換,以全新的角度展現出對不確定、隨機性和未知性的思考。
![]()
《蒼龍初升》80×320cm絹本綜合2023
第一件絹本裝置作品《析木之津》是表述東西方天文學差異的一次對話,使用了激光筆安置在畫箱中,激光從繪有東方玄武圖像的作品中射出,多彩的光斑照在繪有西方星座的對應天區上,激光筆的開關在畫箱背后,拆換電池也比較方便。激光筆又名指星筆,是望遠鏡觀星時必備的工具。“因為有了明確的創作意圖,很自然地就想到使用熟悉的指星筆。”
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五星聯珠》這件作品的藝術語言非常綜合,媒材也非常復雜。“2016年1月,夜空中出現五顆行星和滿月連成一線的罕見天象。這期間我也持續多日觀察并拍攝了此天象,文字記錄了天象發生的全過程。因為知道‘五星聯珠’的天象在古代天文學中意義重要,就想以此為主題創作一件作品。這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對我來說是備受鼓舞的。雖然這件作品因為在形式創新上,得到的評價褒貶不一。”
![]()
《五星聯珠》88×218cm絹本影像2016
為了更好地呈現星空深邃的質感,在作品的配框上也下了不少工夫。在嘗試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外框后,涂少輝驚喜地發現,不銹鋼材質的鏡面反射可讓畫面有更多維度的呈現,猶如多層宇宙或者深空透視的視覺感。這些無一不體現了他的精益求精。“我希望在今后,可以繼續拓展和深研星空藝術,在內容、形式,美學與哲思等緯度上有所收獲,保持良好的創作和生活狀態。”
![]()
《此去經年-2》80×160cm絹本綜合2021
抬頭的一片天,是男兒的一片天。曾經在漫天的星光下,仰頭望天的少年,在多年來輾轉多地的人生經歷中,已經知道天有多高,也知道海有多遠之后,更加堅定地描繪那點點星光。將天文愛好引入到繪畫創作中,以星空為母題嘗試新的藝術形式與精神內涵,不僅拓寬了工筆畫的平面邊界和材料語言,而且為當代工筆畫的發展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探索方向。
文/張詩溦,來源:收藏拍賣雜志)
畫家簡介
![]()
涂少輝,1977年生于新疆,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現任教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曾獲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作品、第四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入選第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第九屆、第十屆全國工筆畫大展學術提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涂少輝多年從事星空藝術主題創作,作品《五星連珠》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被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寧波美術館、新疆美術館、張家港市美術館、廈門美術館、中山市美術館、蘇州尹山湖美術館等機構收藏。出版專著《星空畫研究》,《典雅——涂少輝工筆花鳥畫探微》,《似是——涂少輝作品集》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