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良小的時候,父親曾指著書畫院里的白楊樹林告訴他,等他長大了,就把這些樹砍了賣錢送他上學。
張良的父母是山東菏澤巨野縣里較早一批從事工筆畫行業的農民,2000年,他們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招收第一批學員免費教授工筆畫,吸收了一批因沒有就業機會而閑賦在家的農民、留守婦女、殘疾人等。
為了讓學員們有統一的繪畫環境,2003年,在巨野縣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張良的母親徐鳳秋在巨野縣董官屯鎮創辦了魯西書畫院,蓋了三排平房,為有需要的學員免費提供住宿。在培訓學員之余,徐鳳秋夫婦通過承接工筆畫訂單養家糊口。
徐鳳秋向經濟觀察報回憶,魯西書畫院成立初期曾陷入渠道開拓的困境:彼時交通與信息閉塞,她和丈夫背著畫包、憑著地圖冊,挨家挨戶走訪畫廊、跑遍各類展會;直到 2008 年,他們接到北京一家大酒店的訂單——定制500幅四尺對開工筆畫,這讓書畫院得以起死回生。
巨野縣是中國文聯命名的“中國農民繪畫之鄉”,也是中國工筆畫學會命名的“中國工筆畫之鄉”。巨野縣政府曾發文稱,巨野工筆牡丹畫作品遠銷美國、法國、新加坡等40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工筆牡丹畫市場份額的80%。而魯西書畫院以“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為招牌向外界打出聲量,成為當地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融合、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2023年,徐鳳秋獲評省級非遺項目工筆牡丹畫代表性傳承人。同年,為緩解母親在書畫院操持的壓力,張良帶著妻女離開了打拼16年的北京,回到魯西書畫院。如今,魯西書畫院已免費培養了6000余名書畫人才,帶動就業7000余人。
![]()
徐鳳秋正在指導學員作畫(羅文利/攝)
20多年過去,為了騰出空間建設書畫院二期綜合培訓樓,那片見證張良和書畫院成長的樹林只剩下圍墻邊的一排白楊樹。張良和妻子馬龍云也將以此樓為新起點,見證書畫院的又一次成長:2025年4月,董官屯鎮政府出資籌建的新綜合樓投入使用,一層作為書畫院展廳,二樓是學員培訓室,三樓是畫師創作室。學員們每人一個畫桌,手持兩支毛筆,一支色筆上色,一支水筆暈染,牡丹花瓣在一遍遍的渲染下逐漸清晰起來。
為工筆畫找銷路
回到魯西書畫院,擺在張良和馬龍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是為畫師們的工筆畫作品找出路。
馬龍云在回鄉接任魯西書畫院的副院長職務之前,曾與丈夫設立魯西書畫院的北京工作室,并輾轉在北京的各大展會,組建藝術品營銷團隊,為魯西書畫院的作品拓展全國市場。
2020年至2022年,線下畫廊和展會等傳統渠道陷入停滯,馬龍云便開通了線上售貨,接收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的訂單。除了馬龍云自己開辟的渠道,縣里也幫助書畫院建立了銷售平臺。
為了將書畫產業打造成“組合拳”,巨野縣政府在2023年9月啟動了巨野書畫交易市場和巨野書畫街建設,僅用一個月完成改造,并于當年10月1日開市運營。這個市場整合了工筆畫裝裱、銷售、展覽等產業鏈,并設立“陰歷逢十開市”的常態化交易機制,成為全國首個以工筆牡丹畫為核心的規模化專業市場。
渠道暫時打通了,馬龍云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如何承接需求。菏澤是牡丹之鄉,巨野工筆畫的核心主題是牡丹,魯西書畫院的學員培訓也是從牡丹練起,徐鳳秋更是以一手精品牡丹名動業內,但客戶的需求有時遠不止牡丹。
馬龍云想,牡丹花鳥題材是巨野工筆畫的“拳頭”,不能放棄,若能設計出更多“牡丹+”的創新題材,或許能在市場中找到受眾。比如,在牡丹花叢前添繪駿馬,以契合馬年的需求;創作月下牡丹圖,適配中秋、春節等節日主題。
國慶假期開工后第二天,書畫院里有10位學員正在練習作畫,還有16位技藝成熟的畫師正在參加強化培訓課,這次的課程主題是繪畫“鳳戲牡丹圖”。
畫鳳凰,是馬龍云最近剛剛接觸到的客戶需求,盡管訂單流程尚未走完,但馬龍云希望畫師先用一周左右的時間練手,為后續的正式創作做好準備。馬龍云說,魯西書畫院的培訓以“先花后鳥”為練習節奏,到進階階段,會讓學員用鳥類練習替代基礎的蝴蝶,而其中最難的,正是鳥類羽毛的畫法,力求根根分明。
馬龍云深知客戶的“刁鉆”需求,畫面的顏色、線條不能有絲毫瑕疵,紙張墨點更是大忌,為避免殘次品流入市場擾亂價格,馬龍云通常會將殘次品當場銷毀。
目前,馬龍云也在承接部分海外訂單,同時通過電商擴大魯西書畫院的海外知名度。不過,魯西書畫院僅有工筆牡丹畫這張名片還不夠,馬龍云還需要應對溝通成本、海外運輸成本等現實難題。“單幅畫作若運費太高會擠壓利潤,目前我們是建議客戶將訂單轉至廣州的海外轉運中心來解決這一問題。”馬龍云說。
現在,魯西書畫院的訂單每月不斷,畫師按照計件形式核發工資,熟練畫師能得到每月約3000元的工資。
培養畫師人才
“工筆畫要想發展成為產業是很有難度的。”馬龍云說。
工筆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主打“精謹細膩”的畫種。完成一張工筆畫,步驟分為起形、勾線、渲染、收尾調整,最終裝裱等過程。
其中,渲染是工筆畫呈現出細膩感的核心,需要畫師在薄薄的宣紙上進行多層薄染,而非一次厚涂,具體步驟再細分為分染、罩染、統染、提染,最終讓色彩自然滲透,塑造色彩的體積感,強調出畫面的虛實關系。
通常來講,一幅小尺寸的工筆畫,即便是熟練畫師,也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完成,這不是流水線上一人畫一片葉子的“工業化”作業,每一幅都需要畫師一筆上色、一筆暈染精心繪成。
魯西書畫院想要培養的不僅是視工筆牡丹為特長的“業余愛好者”,也不僅是能夠承接訂單的“畫師”,更希望能培養出有創作能力的“畫匠”。
從畫師到畫匠,是從臨摹到創新的天塹般的鴻溝。
徐嫚嫚18歲時跟隨徐鳳秋學習工筆畫,現在是魯西書畫院培訓部負責人。從少年時加入魯西書畫院,到現在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徐嫚嫚作為較早跟隨徐鳳秋學習的學員之一,她經歷了書畫院從最開始的三排平房,到現在一幢三層綜合樓的發展。
和徐嫚嫚同期拜入徐鳳秋名下的同學里,有的結婚生子后不再以工筆畫為生活重心,有的還能繼續在畫院畫畫、擔任講師。除了培訓學員,徐嫚嫚也在摸索著進行創作,已經獲得不少獎項,目前已經是山東省美術協會的成員之一。
魯西書畫院內的部分學員還處在在培訓階段。徐嫚嫚的任務就是帶著零基礎的村民通過培訓和練習,完成勾線、染色直至最后完成作品,考核出師后,若村民有意愿留下成為畫師,可以從書畫院接受訂單,還可以兼顧接送孩子、照顧老人,得到一份除種地外的收入。
巨野縣政府2025年5月的數據顯示,巨野縣書畫從業人員有2萬余人,農民畫師有1.3萬余人,2024年實現書畫產業綜合產值達45億元。
文化富農
在魯西書畫院里,有一位退休不到兩年,剛學習工筆畫不到兩個月的陳阿姨,被張良贊為“天才”,陳阿姨只練筆了3幅小畫,就被徐嫚嫚認可,允許進一步練習中幅尺寸的畫作,從勾線到渲染,陳阿姨只用了其他學員一半的時間。
“退休一年多,我才知道離家這么近的地方,有這么好的學習場所。”陳阿姨告訴經濟觀察報,她家就住在隔壁村,每天騎電動車15分鐘即可往返,除了下雨天不便出行,陳阿姨朝九晚五準時來到書畫院練習工筆畫。
眼前這幅長約180厘米,寬約97厘米的六尺牡丹圖,陳阿姨已經完成綠色部分的葉片渲染,目前正在對牡丹花瓣進行第三遍渲染,視渲染程度不同,陳阿姨可能還要進行2-3遍的上色。陳阿姨手邊所用的宣紙、毛氈、墨水、顏料、毛筆,均由書畫院提供,陳阿姨不必花費一分一毫。
聊到進階畫師們都在學習畫鳳凰來更好地承接訂單,陳阿姨有一些向往,“如果我能學成出師,老師們也能看得上我的畫作,以后能幫院里接訂單,我自己也能賺點外快,挺好的。”陳阿姨說。
![]()
正在練習工筆牡丹的陳阿姨(羅文利/攝)
除了培訓和銷售牡丹畫作,魯西書畫院還與當地政府聯合開發研學、旅游等多場景的創收項目。
在魯西書畫院新建成的綜合培訓樓背后、一排白楊樹下,有兩處院門直通隔壁正在建設中的牡丹園。等到來年牡丹開花時節,這里將會打造成集展覽、培訓為一體的書畫基地,配套觀光牡丹園、步道,將“書畫+旅游”結合發展。
董官屯鎮黨委書記谷海林告訴經濟觀察報,書畫產業在董官屯鎮本身有產業根基、有人員脈絡,從培訓學員到培養畫師,再到工筆畫的加工和銷售,都有成熟的產業鏈,是當地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已經學有所成的畫師,有了一定的創作能力后再走向創業道路,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谷海林說,鎮上大力發展農民書畫培育體系,為的就是讓鄉親們在農耕之余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讓老人不再老無所依,讓孩子們不必成為留守兒童。
2024年3月,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徐鳳秋提出關于支持農村繪畫產業促進鄉村振興等建議,希望從國家層面建立農民書畫人才支撐體系,設立國家文旅發展專項基金,推動文旅產業與農業、工業、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
徐鳳秋介紹,農民畫師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技藝突出的月收入過萬元,遠超當地農村務工水平。巨野縣書畫交易市場負責人張敏告訴經濟觀察報,該平臺還在努力追求銷路創新,開發有經濟效益的衍生品,增加工筆牡丹畫的附加值,推動書畫市場發展。
(作者 羅文利)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羅文利
大消費新聞部記者 長期關注文娛行業、零售消費,專注探索產業和公司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新聞線索可聯系luowenli@eeo.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