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朋友圈被一則教育部印發的《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刷屏了。仔細讀完這十條具體措施,不禁感慨:這一天,我們等了太久。
這些年,我們目睹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新聞——作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考試排名讓童年失色,手機成癮成為家庭戰場,睡眠不足成為常態。而今,教育部終于出臺針對性措施,直面這些問題,每條都戳中了當下教育痛點。
告別“作業圍城”,每周一天無作業日來了
通知明確要求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禁布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更令人欣喜的是,鼓勵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想象一下,孩子們終于有時間發呆、做夢、探索課堂外的世界,這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
體育每天2小時,讓汗水沖刷壓力
“全面推行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2小時”,這一條讓多少人為之振奮。想起我們小時候,課間追逐打鬧,放學后操場上的歡聲笑語。如今,孩子們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能出汗”了。
保障睡眠,對孩子熬夜說“不”
通知要求合理安排學校上下學時間,保障必要午休,堅決遏制超時學習。睡眠不是懶情,而是必需品。這一措施直擊當下學生普遍睡眠不足的頑疾,讓孩子們有權利做個好夢。
手機不進課堂,共建健康用網環境
嚴禁手機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推動“息屏行動”,優化算法推薦機制,不再向學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在這個數字時代,給孩子一個清凈的學習空間,何等寶貴。
關注特殊群體,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針對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特殊學生群體,建立“一生一策”機制,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家訪。教育的溫度,正體現在對最需要關懷的孩子的呵護上。
此外,建立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推進全員育心制度、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培育家庭和諧親子關系等措施,構建了從學校到家庭,從預防到干預的全方位心理健康防護網。
作為兩個孩子的家長,我特別注意到“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每學期至少組織2次家庭教育指導活動”這些具體規定。這意味著,心理健康不再是口號,而有了實實在在的衡量標準和實施路徑。
當然,好政策關鍵在落實。希望各地學校能真正領會政策精神,不打折扣地執行,讓孩子們早日享受到這些措施帶來的改變。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本質不是培養考試機器,而是塑造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個體。這十條措施,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回歸本真的希望。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孩子可以在陽光下奔跑,在操場上揮灑汗水,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回到家有充足的睡眠和父母的陪伴。這樣的童年,才是他們應得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