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布《關于開展本科生高水平創新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2026屆本科畢業生可申請用高水平競賽獲獎、創新實踐項目結題、學術論文發表、發明專利授權四類成果,替代畢業設計(論文)。也就是說,本科生不寫論文也能畢業。這一消息經由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
其實,“不寫論文也能畢業”,并不算一個新政策、新事物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學生畢業與是否完成論文并不嚴格掛鉤。
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也首次在法律層面明確“學位論文”和“實踐成果”均可作為申請學位的重要依據。而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之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在此方面也都有所嘗試。此番南航的“入列”意味著,以多元實踐成果替代傳統畢業論文,正在成為越來越多高校的共同選擇。
當然,從南航等高校的具體要求來看,不再對論文寫作一刀切,不意味著對學生要求降低了,更不意味著培養“放水”。
實際上,從其列出的四類成果以及申報條件來看,對免于畢業論文寫作的學生,其實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備較強創新能力、實踐成果或突出專業技能的學生,才能達到替代畢業論文的標準。這個標準與單一的論文寫作要求相比,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
就在最近,清華首位“實踐博士”也誕生了
清華大學2019級工程博士研究生聶海亮憑借一項名為“煉鋼電爐除塵灰電弧熔融還原分離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的實踐成果,成功通過學位評定會議,被授予工程博士專業學位。
據了解,該實踐成果攻克了鋼鐵粉塵電弧熔融還原、煙塵高效捕集等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了相關“卡脖子”難題,被認定為“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其學術分量不亞于一篇發表在頂級期刊的論文”。因而,這次的學位授予無疑是實至名歸。
眼下,有高校以實踐成果獲得博士學位、試點本科生畢業論文替代方案,可見隨著更符合現實情況的政策和法律出臺,不同的成才路徑正在更廣泛地獲得認可。
對高校學子來說,有了多元評價體系撐腰,可以更有底氣地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對理論研究有濃厚興趣的可埋頭寫優質論文,有志于創新創造者則可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實踐活動中。
對用人單位來說,也會一定程度擺脫畢業生“有文憑沒實際技能”的煩惱,吃到人才與崗位適配度提升的甜頭。從社會層面看,近年來我國對創新型、實踐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校更多維度的培養模式,也是對這一趨勢的呼應。
放寬學位申請條件,絕不等同于放低學位申請標準
聶海亮的實踐成果,被答辯委員會認為解決了相關“卡脖子”難題且具有較大推廣應用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布的畢業論文替代方案,對相關成果的具體要求也相當嚴格。
這些都表明,想以非常規的方式畢業,學生往往需在特定方面具備遠高于平均水平的素質和能力。學術的邊界并不限于寫論文。真正的學術價值,不在于紙面,更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潛能。
提供條件支持學生主動探索與嘗試,發現、發展自己的愛好與所長,這本就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和使命所在,當教育成果能以“各美其美”的方式被呈現,學子們在成才之路上將會走得更穩更遠。
來源 | 中工網、光明日報客戶端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李雪
![]()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