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一縷晨霜悄然凝在窗欞,當枝頭的秋葉被染成濃艷的丹紅與金黃,當風里開始帶著清冽的涼意掠過衣領,我們便知曉,霜降已踏著輕盈的腳步,如約而至。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的到來,不僅是季節輪轉的刻度,更藏著自然的智慧與人間的溫情,在歲月的長河里,靜靜流淌出一抹深沉而溫暖的底色。
![]()
霜降的詩意,首先藏在自然的物候里。古人觀天時、察物候,將霜降三候描繪得生動而細膩:“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
此時節,山林間的豺狼開始捕獲獵物,整齊擺放如同祭祀,這是自然生靈對生存的敬畏;路邊的草木褪去翠綠,葉片在霜露的浸潤下漸漸枯黃,隨風飄落鋪就滿地金毯,這是生命對季節更迭的坦然;土里的蟄蟲則蜷縮起身體,藏在洞穴深處靜靜蟄伏,積蓄著來年破土而出的力量。
每一種生命的姿態,都在霜降的節奏里,演繹著從容與堅韌。
最動人的莫過于霜降時節的色彩。若說初秋的葉是淺嘗輒止的淡彩,那霜降后的葉便是濃墨重彩的油畫。
楓葉在霜的洗禮下愈發紅艷,像燃燒的火焰點亮山林;銀杏葉褪去青澀,換上耀眼的金黃,微風拂過,葉片簌簌飄落,宛如千萬只黃蝶翩翩起舞;烏桕樹的葉子更是奇特,從翠綠到鵝黃,再到緋紅,一樹之上竟能暈染出多種色彩,宛如大自然打翻了調色盤。
漫步林間,腳下是松軟的落葉,頭頂是斑斕的樹冠,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光影斑駁間,仿佛置身于夢幻的童話世界。
![]()
除了自然的景致,霜降更承載著濃濃的人間煙火氣。民諺云:“霜降進補,來年打虎”,經歷了夏的酷暑與秋的干燥,人們習慣在此時補充營養,為過冬做好準備。北方的餐桌上,熱氣騰騰的羊肉湯是常客,醇厚的湯汁驅散寒意,鮮嫩的羊肉滋養身體;南方則偏愛燉雞、燉鴨,搭配當歸、枸杞等食材,慢火細燉出一鍋暖胃暖心的滋補湯。
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也透著霜降的氣息,糖炒栗子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剝開外殼,金黃的果肉軟糯香甜;烤紅薯的攤位前總是排著長隊,捧著熱乎乎的紅薯,手心的溫暖順著指尖蔓延至心底,驅散了秋日的微涼。
霜降時節,還有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在南方一些地區,有“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的說法。此時的柿子褪去了青澀,變得橙紅飽滿,咬一口,果肉軟糯多汁,甜中帶著微澀,那是獨屬于霜降的清甜滋味。
老人們說,霜降吃柿子,不僅能御寒保暖,還能補筋骨,于是每到這個時節,家家戶戶的屋檐下、窗臺上,總會晾曬著一串串柿子,陽光照射下,橙紅的柿子像掛著的小燈籠,透著喜慶與溫馨。
在山東、山西等地,霜降這天有“送芋鬼”的習俗,人們會用瓦片堆砌成小屋,將芋頭等物放在里面,點燃柴火焚燒,寓意著驅趕邪祟,祈求平安過冬。這些代代相傳的民俗,不僅是對生活的美好期盼,更凝聚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
![]()
霜降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無數詩詞歌賦為其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筆下的霜降楓葉,比春日的鮮花還要艷麗,寫出了霜降時節的生機與熱烈;“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葉夢得的詩句描繪出霜降時節天空的澄澈與秋風的急促,透著一絲秋日的清寂;“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在楓橋夜泊時,將霜的清冷與內心的愁緒融為一體,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句。
這些詩詞,或贊美霜降的美景,或抒發秋日的感慨,讓霜降這個節氣,在文字的滋養下愈發韻味悠長。
從自然物候到人間煙火,從民俗風情到詩詞文化,霜降如同一位溫柔的使者,連接著天地與人間,承載著歲月的沉淀與生命的智慧。
它告訴我們,生命既有絢爛綻放的時刻,也有歸于平靜的階段,就像草木經歷霜打后落葉歸根,蟄蟲蟄伏等待新生,人生亦是如此。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像“霜降”一樣的考驗與磨礪,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們褪去浮躁,沉淀自我,積蓄力量,在未來的日子里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
霜降過后,便是立冬,秋天的故事即將落幕,冬天的篇章即將開啟。但霜降留下的,不僅是滿目的斑斕與滿口的香甜,更是一份從容面對歲月的心境。
愿我們都能如霜降時節的生靈一般,在時光的流轉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在沉淀中積蓄力量,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味歲月的沉香,靜待下一個春暖花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