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黃女士此前委托朋友捐贈一件白色蕾絲衣物。該衣物因一顆水晶扣缺失購買時曾獲優惠,另一顆紐扣是至親長輩發現袖子扣不上,在家找了顆普通紐扣縫上的。近日她在某直播間“偶遇”同款衣物,以88.89元買下后,通過那顆獨一無二的縫補紐扣,確認這正是自己當初捐贈的衣服。
(10月22日魯中晨報)
當黃女士在直播間看到那件熟悉的白色蕾絲衣物時,或許未曾想過,這場 “偶遇” 會揭開一場吞噬善意的黑色交易。那顆由至親長輩縫補的普通紐扣,本是衣物上溫暖的印記,如今卻成了戳穿謊言的關鍵證據,這件被她滿懷愛心捐贈的衣服,竟被商家包裝成商品,以 88.89 元的價格公開售賣。這起看似偶然的事件,絕非個例,而是舊衣捐贈鏈條失守、直播電商亂象叢生的縮影,亟待我們扒掉 “善意外衣”,揪出背后的真相。
捐贈衣物被倒賣,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在 2024 年 5 月,央視新聞就曾曝光類似案例:遼寧劉女士在直播間購買的 “尾貨孤品” 連衣裙和褲子,不僅破舊不堪,褲兜里還殘留著他人物品。記者深入華南某服裝尾貨批發集散地調查發現,“供直播間” 的廣告隨處可見,而這些號稱 “新衣服” 的商品,經舊衣回收廠老板鑒定,全是二手舊衣。從黃女士的縫補紐扣,到劉女士買到的 “帶私人物品舊衣”,不難看出,一條 “舊衣回收、翻新包裝、直播售賣” 的黑色產業鏈已然成型。捐贈者的善意被當作牟利的籌碼,消費者的知情權被肆意踐踏,而本該傳遞溫暖的捐贈渠道,卻成了不法商家的 “貨源地”,這樣的亂象,既寒了捐贈者的心,也坑了消費者的利。
從法律層面來看,商家的行為早已觸碰紅線。正如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蘇號朋教授所言,這種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做法,是典型的欺詐行為,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更是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子商務法》等法律明文禁止的違法行為。商家將捐贈舊衣偽裝成“尾貨”“孤品” 售賣,本質上是用謊言掩蓋商品的真實來源和品質,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付出合理價格,這種 “掛羊頭賣狗肉” 的操作,不僅違背商業道德,更涉嫌違法犯罪。然而,為何此類行為屢禁不止?關鍵在于監管存在漏洞、平臺審核缺位、捐贈流程不透明 —— 舊衣從捐贈到流轉的環節缺乏有效追蹤,直播平臺對商品來源的審核流于形式,使得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機。
要杜絕 “捐贈衣變商品” 的鬧劇,不能只停留在個案追責,更需從源頭破解問題。一方面,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全鏈條監管,既要嚴查舊衣回收機構的資質,建立捐贈衣物的追蹤溯源系統,防止捐贈物資被私自倒賣;也要加大對直播電商的整治力度,對 “以舊充新” 的商家依法嚴懲,形成有力震懾。另一方面,直播平臺不能當 “甩手掌柜”,需完善商品審核機制,對 “尾貨”“孤品” 等模糊表述的商品嚴格核查來源,一旦發現違規行為,立即下架商品并封禁賬號,切實履行平臺責任。此外,也應加強對公眾的宣傳引導,讓捐贈者了解正規的捐贈渠道,讓消費者提高辨別能力,共同抵制 “舊衣翻新” 的騙局。
捐贈的意義,在于讓閑置的物品傳遞溫暖,讓善意抵達需要幫助的人手中。當一件帶著愛心的衣服,從捐贈箱流入直播間,從 “公益品” 變成 “牟利品”,受損的不僅是黃女士這樣的捐贈者,更是整個社會的信任體系。別讓善意裹在謊言里,別讓真相藏在 “外衣” 下。唯有扒掉不法商家的 “畫皮”,堵住監管和流程的漏洞,才能讓捐贈回歸本質,讓直播電商回歸誠信,讓每一份善意都能真正溫暖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