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備課、上課、聽課中實現全程反思。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史麗 湖北省黃岡市實驗小學語文教師
雷中懷 湖北省黃岡市教育局督學
教師反思,核心是“自我革命”,就是要敢于對自己日常的教學實踐進行“換位思考”,猶如醫院看病做CT一樣,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作深層次的分析,找到“病灶”。反思后要重構,及時復盤自己的課堂,對教育觀念、課堂教學、學情、師生關系、專業知識結構等方面作進一步的審視、追問、批判、總結、改進。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該反思什么?
1
備課與反思
上好課、備好課無疑是首要前提。以下從幾個關鍵維度出發,反思如何更有效地備課。
第一,反思教材解讀是否深入。教師應在準確把握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深入解讀教材,要明確本章節、本課時的知識點在整個學段和學年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地位及其內在聯系。只有全面把握教材內容結構、知識脈絡,抓住重難點,找準教學中的關聯點、質疑點和易錯點,才能厘清教學與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進而科學設計教學、合理選用教學方法。同時,要善于將教材轉化為“學材”,帶著真實而生動的體驗走進課堂,與學生形成學習共鳴,真正讀懂教材。如此,備課才有“準星”。
第二,反思學情分析是否到位。優質教學應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拓展其“潛在發展區”。學情分析需要客觀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深入了解其認知水平、能力基礎、思維特點及情感態度。否則,目標定位過高或過低,容易導致教學時長、內容深度把握失當。
第三,反思教學目標定位是否精準。本課教學目標是否緊扣單元、學期乃至學段目標,是否基于學情設定;重難點是否清晰;對學生能獲得什么、獲得多少是否有合理預估;教學適宜度、操作性與達成度如何,均要審慎考量。
第四,反思“教法”與“學法”是否得當。備課中,教師既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選擇教法,做到“一法為主、多法協同”,也要關注學生的“學”,引導他們掌握多樣化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主體性、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第五,反思“問題支架”設計是否準確。應審視課堂中是否存在無價值或過于淺顯的問題,能否將其整合為一兩個主問題,以主問題激發學生提出更具體的“細問題”,促進他們廣泛參與和深度交流,推動核心素養落地。優質的問題支架應能激活學生已有認知,并通過追問、反問等策略促進元認知發展,實現從知識傳授到思維培養的跨越。
第六,反思情境創設是否入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杜威也認為,哪里的學校設置了實驗室、車間和園地,哪里充分地運用了戲劇、游戲和運動,哪里就存在種種機會,使實際生活的情境重現于校內,使學生求得知識和觀念。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注重鏈接生活,搜集真實案例,以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激發探究興趣。
2
課后與反思
一節課結束后及時反思,是教師改進教學、實現專業提升的關鍵。反思應聚焦以下七個重點:
第一,反思學科素養是否落實。課后要根據課堂實際生成情況,審視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是否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等核心素養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使課堂不僅有知識傳遞,更有素養培育的深度與活力。
第二,反思資源整合是否精當。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資料、信息技術、環境營造與時間分配等。整合時應避免華而不實、堆砌資源,力求用得恰到好處,服務于學生學習成效的最大化,而非以教師為中心進行展示。
第三,反思教學步驟是否合理。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學步驟選擇性很多,但要摒棄拖沓低效、碎片煩瑣的步驟,應當更大限度與學生學情接近,有序、簡潔、優化的流程,能夠“潤物細無聲”靜悄悄地促進學生的學。
第四,反思課堂“意外”處理是否機智。教學中難免出現口誤、筆誤或學生突發疑問等“意外”。處理得當可轉化為教學亮點,體現教師智慧;若忽視或處理不當,則成教學遺憾。課后應復盤梳理,補足知識或應變能力的短板,化“危機”為教育契機。
第五,反思作業設計是否高效。在“雙減”與核心素養導向下,作業應注重實效性與層次性,既鞏固基礎,又兼具創意與挑戰。可設計分層任務,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拓展性、創造性的作業選擇,實現個性化提升。
第六,反思學科育人是否實現。學科教學需要承載立德樹人使命,在知識傳授中滲透價值觀引導與人格培養。應注重以文化人、以課育人,讓學生在思維發展、信念堅定和文化浸潤中實現全面發展。
第七,反思再教設計是否優化。教學反思的最終目的是改進實踐。教師應在課后及時記錄教學得失,通過比較、歸納與深入思考,明確調整方向,形成“再教設計”。教師只有堅持循環反思與優化,方能實現教學的持續超越。
3
聽課與反思
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課堂錄制下來,在課后回看研究;也可以走進他人的課堂聽課,通過對照與借鑒,反觀自身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發現相似的“影子”。這種方式更有助于教師識別不足、促進成長。如何觀察課堂呢?
從教師層面來看,重點觀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材處理是否科學巧妙地“轉化”成教學信息;重難點是否真正突破;教學各個環節是不是環環相扣,是否有序、流暢、層層遞進;過渡是不是巧妙自然;教學方法是否多樣,現代教學技術是否充分應用;教師儀表、言行舉止是否得體大方,學生是否易于接受;等等。
從學生層面來看,重點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課堂上氣氛是否活躍,是否注意力集中,與教師授課思維是否合拍,是否順著思維同向推進;學生理解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等能力素養是否得到培養和訓練;師生是否配合默契,關系融洽;是否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關注,并且關注學生的學。
一堂課上完,總有值得研究的閃光點,我們要善于捕捉這些“點”,課后認真反思,細細品味、揣摩。尤其是他人的課,及時將其與自己的思想碰撞,學習其教與學的方法和技巧,適時在自己的課堂去實踐印證,從而使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更準確,讓學生個性發展得到更大彰顯。
總之,在備課、上課與聽課中持續反思,不斷超越自我,教師才可能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架起橋梁,逐步走向更加成熟、專業的“理想之境”。
歡迎訂閱
《中國教師報》
方式一:郵局訂閱,郵發代號
1-192
方式二:掃描二維碼一鍵訂閱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