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是地方教育公平與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隨著新高考改革和核心素養導向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縣中教學面臨著深刻變革。教學改革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也關乎學校整體發展水平。校長作為學校的核心教學領導者,不僅承擔管理職責,更是教學理念的引領者、教學改革的推動者和教師發展的指導者。
1
深刻把握核心素養導向理念
縣中教學改革的首要困境在于教學觀念滯后。在一些縣中學校,傳統的教師中心、知識點講解的教學方式依然占主導,教師的改革意識不強,家長對改革也存在疑慮。要讓教學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要求,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推進高中課堂教學和評價變革。校長要以自身理念更新為起點,明確學校核心素養導向的發展愿景和路徑,引領教師、家長和學生形成正確的教學理念與學習觀念,達成推動教學改革的思想共識。
一方面,校長需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明確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面向未來的高素養人才。高中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方向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從義務教育向高等教育過渡的重要階段。新高考與新課程改革都旨在培育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推動學生實現全面、個性化與長遠發展。校長應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和教育觀,準確把握新高考與新課程改革方向,并將其與學校教學變革緊密結合,避免“唯升學論”“唯分數論”,堅守育人初心。校長要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確立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讓每名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成為獨特的個體。
另一方面,校長需引領教師轉變觀念,做好家校溝通,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化解功利化傾向。校長應引導教師從“教知識”走向“促素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同時,校長要向家長解讀新高考改革方向和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學生發展觀,通過家校協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校長還應在校內為學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通過個性化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現實生活中,一些縣中學生將考試與競爭視為學習的外驅動力,缺乏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校長要幫助學生明確人生規劃與發展方向,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樹立長遠發展觀。
2
深入推進核心素養導向教學
教學活動是學校育人工作的核心。當前,一些縣中在教學上面臨“三大難題”:一是選課走班機制不完善,學生發展指導不足;二是課堂仍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互動與探究;三是學科實踐條件薄弱,學生缺少動手與創新實踐的機會。校長要立足學校實際,發揮統籌與引領作用,從教學組織形式、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科實踐平臺三個方面推動教學變革。
第一,完善教學組織形式,建立多樣化發展通道。校長要帶領團隊做好學科課程實施規劃,科學設置教學進度,合理安排教學節奏,確保教學過程循序漸進,避免“搶跑”和壓縮式教學。同時,校長要高質量推進選課走班制度建設,整合校內外資源以提供多樣課程選擇,編制課程說明和選課指導手冊,優化功能教室布局,借助信息化系統提升排課與運行效率,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課程修習方案,實現“一生一課表”,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此外,要完善學生發展指導體系,分階段有針對性地提供高質量生涯規劃課程,落實導師制,整合教師、家長、校友和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生涯指導與實踐體驗,減少選課的盲目性與學習的功利性,激發學生發展動力。
第二,倡導探究式與互動式課堂,推動教學方式轉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校長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式,探索問題導向的互動、啟發、探究和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實現有意義的學習。例如,浙江海鹽元濟高級中學自2013年起,以“學歷案”研究實踐為抓手,以活力教育打造校園新生態,開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學改革,讓現代教育理念在課堂中落地,推進傳統課堂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型。同時,校長應鼓勵教師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賦能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價,基于循證教研改進課堂教學。校長還可通過設定相關主題的校本課題研究,改革教師榮譽與考核制度,將課堂創新成果納入評價體系,激勵教師適應教學變革需求,積極探索,逐步落實研究性學習和跨學科教學要求。
第三,搭建學科實踐平臺,創造“做中學”的條件。學科實踐是學習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實驗等學科實踐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深化知識理解、培養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長要營造“做中學”“創中學”的校園文化,并為師生提供“做中學”“創中學”的條件。校長要引領學科優秀教師研究學科實踐與新高考的關系,并積極開展學科實踐。縣中普遍面臨經費和硬件不足的問題,校長需要盤活資源、創造性地開源節流,確保實驗資源安全、可用、夠用,鼓勵教師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現有資源滿足學生學科實踐需要。同時,可以通過校家社合作等多種方式,為師生爭取校外實踐資源支持,并加大實驗室、場館等資源投入,借助區域協作彌補硬件短板,確保理化生實驗課和探究性活動的順利開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
3
培育引領課堂變革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直接實施者,也是校長推動課堂變革的關鍵力量。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為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部分縣中教師存在專業能力不足和改革動力不足等問題,這成為制約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的瓶頸。因此,校長應把教師發展作為核心任務,通過制度優化與協作文化建設,培育教師成長為教學改革的主力軍。
一方面,校長要優化教學管理制度與教師考核機制,為教師投身教學改革提供保障。校長要建立促進教師教學改進的管理制度,將教學改進相關工作納入日常教學管理,合理安排教學課時與研訓時間,并完善過程監督與反饋機制,確保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持續學習改進。同時,校長要對教師研訓項目嚴格把關,避免無目的、無計劃的研訓活動,注重研訓內容的針對性,將研訓主題與高中教學變革緊密結合。此外,校長還需構建激勵性的教師考核體系,如將探究性與互動式課堂教學表現納入教學評價指標,對教師創新成果給予激勵,兼顧教師的生存、發展與自我實現。
另一方面,校長要注重教師協作文化建設,搭建校內外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拓展性學習。一要倡導“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師徒合作模式,并通過分布式領導,賦予部分教師教學管理和創新決策權,讓教師也能夠成為教學領導者。二要通過多種形式鼓勵教師聯合研究課程與教學問題,以適應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實施。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學校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研究性學習與跨學科教學。校長可在年級組、學科教研組等已有教師共同體的基礎上推動教師合作開展跨學科教研與教學,培養教師專家思維,滿足學生發展需要。校長還可以通過創建“第三空間”、推進課題申報等方式,鼓勵教師自主合作創新。同時,校長要積極借助校外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如與優質高中結對共建,開展聯合教研;邀請專家擔任顧問,主動與大學建立伙伴關系,為教學改革提供專業理論支持,推動教師在更廣闊的知識網絡中成長;促進區域內跨校教師共同體建設,形成協同發展的教研生態。
教學領導是促進有效教學、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縣中校長在教學改革中要充分發揮教學領導力,成為教學理念的引領者、教學改革的推動者、教師發展的指導者。唯有堅守核心素養導向,持續深化教學改革,方能真正實現縣中教育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系主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素養導向的教學評一體化實證研究”[項目編號:BHA230143]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7日 第05版
作者:周文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