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一聞到鐵鍋燉大鯰魚的香味,我腿肚子都能轉筋。那會兒村里誰家辦席,端上來一盆醬色油亮、咕嘟冒泡的鯰魚燉茄子,大伙兒搶著夾,連湯都恨不得?干凈。可瞅瞅現在,菜市場一問“有鯰魚不”,攤主都懶得抬頭,“便宜,沒人買,沒進貨”。
這玩意兒咋就從“河鮮貴族”混成了“垃圾魚”呢?
![]()
其實鯰魚根本沒變,變的是咱們嘴刁了,眼也尖了。過去缺肉少油的年頭,只要是能吃的魚,那都是香餑餑。尤其是野生的土鯰魚,個頭不大,但肉厚刺少,燉出來軟糯滑嫩,自帶一股河塘清鮮味,配上大醬一?,那叫一個香得直往鼻孔里鉆。
早年間《中國漁業統計年鑒》里頭還記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方江河里的鯰魚捕撈量不小,是老百姓餐桌上實實在在的蛋白質來源。那時候吃鯰魚,圖的就是個“野味足”。
![]()
可后來日子好了,冰箱里凍著三文魚,超市擺著鱸魚鱖魚,大家對“好吃”的標準也水漲船高。鯰魚的問題慢慢就露出來了。它天生喜歡待在泥底,靠嗅覺和觸須找食,啥都吃:腐爛的水草、死魚爛蝦、甚至有機碎屑。
這種習性讓它長得快、好養活,但也埋下了隱患。一旦水域環境差,比如上游有生活污水或農田排水,水里的氨氮、亞硝酸鹽一高,鯰魚體內就容易富集這些代謝物。
![]()
不是說吃了立馬中毒,但那種土腥味、泥臭味是實打實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就提醒過,底棲魚類因攝食習慣和棲息環境,確實比中上層魚類更容易積累環境污染物。這味道一上來,再香的醬也壓不住。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很多地方搞起了高密度網箱或者水泥池養殖。魚擠得跟沙丁魚罐頭似的,全靠人工飼料喂。有些養殖戶為了讓魚長得快,用低質動物下腳料甚至未經處理的屠宰場廢水拌飼料,這就讓鯰魚的肉質越來越“虛”,口感發柴,還帶股怪味。
![]()
雖然農業農村部早就出臺《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要求規范投入品使用,禁止使用變質或受污染的餌料,但監管總有縫隙。消費者吃過幾次“翻車”的鯰魚后,印象就壞了:這魚,不干凈,味兒大,吃著不踏實。
很多人一聽“鯰魚”,腦子里蹦出來的其實是另一種外來物種:革胡子鯰,也就是常說的“埃及塘鲺”。這魚原產非洲,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中國,耐污、耐低氧,能在臭水溝里活,繁殖還賊快。
它比本土鯰魚長得更大,價格更低,迅速占領了低端市場。可這魚的口感更粗糙,腥味更重,加上常被養在水質較差的環境里,口碑雪上加霜。
![]()
老百姓分不清本土鯰魚和塘鲺,統統一句“那黑乎乎的臟魚”,全給打入冷宮。其實這兩種魚生物學分類不同,生活習性和品質也有差別,但名字混著叫,鍋卻讓本土種背了。
在管理規范的生態養殖場,用流動清水、優質配合飼料喂養的鯰魚,肉質照樣緊實鮮美。山東、江蘇一些現代漁業基地已經實現循環水養殖,水質全程監控,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吃起來完全沒問題。
![]()
而且鯰魚本身營養價值不低,富含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微量元素,價格親民,對普通家庭來說仍是性價比高的選擇。關鍵是選對渠道,看準產地和檢測報告。
農業農村部推行的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就是在幫消費者辨別放心水產品。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