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的美國,亂得不像一個超級大國。聯邦政府停擺已持續兩周多,700萬抗議者走上街頭怒吼“我們不要國王”,特朗普卻在鏡頭前把一切歸咎于50多年前的尼克松。
“他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那是個錯誤。”這個結論,說出來的不是憤怒的評論員,而是那個曾自詡“最懂中國”的特朗普。
這一切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因為在中美經貿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的當下,特朗普的“頭大”其實是他還想用舊劇本演新戲,卻發現觀眾都不買賬了。
![]()
“中國強迫我加關稅。”一句話里摻雜了無奈、指責和甩鍋。他當然知道,高額關稅根本維持不了美國制造的競爭力,但他必須繼續演。因為他不能承認失敗,也不愿承擔責任。
于是,尼克松成了替罪羊,中國成了永遠的靶子。可這一次,中國沒有只聽不回。就在特朗普話音未落,北京宣布11月8日起將對高性能鋰電池及其整個產業鏈實施出口管制。
鋰電池產業鏈是美國經濟的隱秘命脈,新能源汽車、數據中心、電網儲能、AI算力,這些標志著“未來”的行業,無一不依賴中國提供的核心材料。
![]()
中國掌握全球鋰電池正極材料產能的96%、負極材料的85%,特朗普或許沒有料到,中國不再只是“表達不滿”,而是直接動手。
而他也不再有足夠的資本去回應,政府停擺第18天,數十萬聯邦雇員無薪休假,國家動物園關門,史密森尼博物館暫停開放,空中交通管制員開始罷工……
于是,700萬抗議者走上街頭。他們不是為了中國,也不是為了鋰電池。他們只是受夠了特朗普,卻發現自己沒有退路。
![]()
這場名為“不要國王”的抗議游行,背后是對特朗普統治風格的深刻否定。而特朗普,還在給自己找臺階。
他說自己是“被迫”的,說加關稅是“不得已而為之”,說貿易沖突的根源在于尼克松當年錯誤判斷了中國的發展潛力。
事實是,中美關系的復雜早已超出了他那套“交易思維”的理解范圍。他曾以為,只要打出關稅牌,中國就會讓步,但現實是,中國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在產業層面加速脫鉤,甚至開始主導全球供應鏈的重構。
![]()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親口承認高額關稅政策“不可持續”。這是他首次松口,等于把過去幾年自己標榜的“勝利”徹底推翻。
而中國這邊,顯然準備得更充分。鋰電池出口管制不僅是一次技術性反擊,更是一種戰略宣示,在全球化的供應鏈中,“你依賴我”本身就是一種武器。
美國當然想反制,但問題是,它還有能力嗎?聯邦政府的運轉已經淪為黨爭的犧牲品。兩黨在醫保補貼問題上陷入死循環,無人妥協,也沒人愿意為癱瘓的政府負責。
![]()
每一周的停擺損失高達150億美元,機場積壓、警力緊張、醫療系統運轉不暢,這不是一個“敵對國家”能造成的混亂,而是美國制度自身的失敗。
特朗普想用“中國威脅論”來轉移焦點,可這已經失效。民眾更關心的是失業、通脹、醫療和能源賬單。
更讓人玩味的是,盡管對美出口持續下滑,中國整體出口依然保持增長。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長6%,特別是集成電路出口增長超過20%。
![]()
這說明,中美貿易“脫鉤”對中國的沖擊正在被其他市場抵消,而美國卻找不到新的替代來源。如果說尼克松打開中國大門是錯誤,那么特朗普試圖關上這扇門的做法,就更像是逆歷史而行。
他不理解,全球化早已不是單向選擇,而是深度交織的共生體。用冷戰的思維處理熱戰的現實,結果只能是自傷。
美國現在的問題,從來不在中國身上。不是中國造成了政府停擺,也不是中國逼迫特朗普競選連任,更不是中國讓700萬人走上街頭。問題是,美國的政治系統已經無法回應這個時代的挑戰。
![]()
特朗普還在舞臺上盡情表演,但觀眾早已開始退場。而中國,已不是他隨便可以拿來做背景板的“假想敵”。
貿易戰不是憤怒的游戲,更不是選票的工具。它是真實世界的權力較量,勝敗從不靠情緒,而靠實力、戰略與定力。而這些,恰恰是今天的特朗普最缺乏的東西。
信息來源:特朗普又拋歪理:都怪尼克松引出中國,這個強敵只認實力 觀察者網2025-10-18 15:18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