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民間記憶》出版在即,作為編者想再說幾句話。這是一部關于南市的口述歷史,通過原住居民的生動講述,重點再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南市街區的城市風貌、社會變遷、人情世態和民間習俗。
![]()
《南市民間記憶》,王振良、張翔、李弢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25年6月版。
一
提起南市這個地方,天津人的心情終歸有些復雜。有的認為南市“好”,是文化藝術的重要承載地,滋養培育了一眾文藝名家,同時它還開放包容,販夫走卒也能身有所安;有的則認為南市“壞”,所謂三教九流無奇不有,是藏污納垢的雜巴地兒,充滿坑蒙拐騙,黃賭毒黑……
無論褒揚還是貶抑,都能舉出大量案例,由此可見南市的確“復雜”。
南市早年乃天津老城東南的開洼地,遍布坑塘蘆葦,荒涼一片。19世紀末,外國租界逼近東南城角,日本單方面將其劃作預備租界,各種勢力乘機插手其間,但誰都無法實行有效管轄,這里遂變作“三不管”。
于是,這塊位于老城和租界之間、上邊和下邊之間的隙地,吸引了五行八作之人前往謀生,日益熱鬧起來。權貴們自然也聞風而動,爭先恐后在此圈地、填坑、修路、建房,至民國初年發展成為多功能的商業區和居住區。
![]()
天津南市老照片
除了算命的、說書的、唱曲的、變戲法的、練把式的、賣野藥的、演雜技的藝人,餐飲業、旅館業、娛樂業、服裝業、百貨業、新聞業等亦應運而生,南市由是被譽為與北京天橋、沈陽北站、濟南大明湖、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等并稱的世俗生活區。
南市作為老城與租界之間的華洋過渡地帶,有著獨特的城市空間結構。與河北新區相比,南市更多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商業和居住混合區,而河北新區則是政府規劃的近代化試驗區。南市在天津城市發展中的民間性和自發性,與官方主導的河北新區形成互補。
南市的復雜源于其開放包容,一種打骨子里滲透出來的開放包容。正是這種包容的存在,奠定了這片街區獨特的歷史地位。
天津城市文化中的各種對立元素—京與衛、南與北、中與西、雅與俗、文與武、上與下、城與郊,在這里都能找到深邃的印跡。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群的麇集,使得多元文化在南市碰撞、交流與融合,成為天津最具包容性的城市空間,也熔鑄出自具面貌的市井文化。
![]()
《南市滄桑》
因災荒兵燹等涌入城市的平民和貧民,藉此有了衣食之所,有了生存之地。那誰在養著他們呢?顯然是有錢階級—南市諸多高檔消費娛樂場所,如飯店、戲園、影院、澡堂、茶莊、布鋪、妓院等,都不是普通民眾所能問津的(南市當然也有適合普通民眾消費的場所)。
在有錢階級奢侈消費的縫隙之間,普通民眾也有了更多生存的機會。我們這里并非對南市作全面的歷史評判,只是希望讀者能夠理解其真實的社會生態。而理解了南市,也就理解了天津。
![]()
《天津學》第一輯
二
南市作為天津城市空間百余年來發展的活態標本,既是傳統市井文化的集成之地,更是近代中國城市轉型的縮影,其獨特性體現在三個不同維度交織之中。
一是空間維度。
南市從城南洼變成“三不管”。南市所在的城南洼,早年是天津老城的邊緣地帶,洼地潦水與稀疏人煙構成自然生態。
庚子事變后,城墻拆除與租界擴張形成擠壓效應,南市催生出與眾不同的空間形態—17條南北向道路與9條東西向道路構成棋盤式格局,既不同于老城里的傳統形制,也有別于租界地的近代規劃,形成大雜院套小胡同的迷宮式空間;建筑從傳統的四合院,到折中主義的小洋樓,再到現代主義的商業綜合體,構成跨越三個世紀的建筑景觀;街區功能更是混合式的,20世紀初形成的前店后廠模式,體現了手工業向現代商業之漸進轉型。
![]()
《天津南市記憶》
二是社會維度。
南市從市井江湖變成現代社區。南市社會結構始終處于動態平衡之中。清末民初是金字塔型—頂層是榮業公司等大地產商,中層是正興德、老九章等殷實鋪戶,底層是八大成的工役、“三不管”的藝人、里巷間的車夫、翠柏村的妓女等。這種社會階層的多元性,1949年后轉為普通工人、知識分子、小商小販的混合社區。
南市三教九流雜處,堪稱民間文化的熔爐,一度聚有二十余座戲園,成為天津曲藝和評劇重要傳承地。這種文化活力延續至今,食品街的津味非遺展演、智慧社區的兒童成長中心,構成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三是經濟維度。
南市從商業和文化飛地變成城市更新的樣本、改造的犧牲。南市經濟功能歷經四次迭代:首先是傳統商業中心(1900—1949),作為北大關、東馬路商業帶的延伸,南市當時百業俱興。接著是計劃經濟下的文化飛地(1949—1984),國營百貨店與傳統老字號并存,五色雜陳但平穩有序。
![]()
《天津老南市》
再后是城市更新的樣本(1984—2010),1984年食品街的建成,讓南市成為天津改革開放的窗口,其仿古建筑與全國最大餐飲綜合體之定位,實是文旅融合的先聲。最后是城市改造的犧牲(2010年至今),舊南市作為物質空間于2010年蕩平,其傳統經濟樣態隨之斷裂,所承載的市井文化也隨之消逝。
南市的價值,不僅在于物質空間和經濟樣態,更在于其附著的市井文化和集體記憶。從城南洼的自然生態,到“三不管”的江湖傳奇,再到智慧社區的現代治理,南市始終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
如今我們已經覺醒了,更加強調城市“更新”而不是“改造”,但對南市來說似乎為時已晚。雖然老九章綢緞莊和玉清池尚在,可這些歷史建筑個體即使盤活,對整個南市文化重塑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
![]()
《曲苑雜譚:南市藝談舊聞錄》
三
作為天津市民集體記憶的南市已經消失,與之相伴相生的歷史文化變得無依無靠。新的南市固然面貌煥新生活靜好,但文化斷層的修復只能靠時間,新的南市文化積淀尚需假以時日。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搶救老南市和建設新南市同樣重要,而搶救的核心即歷史文化的持續挖掘整理和修復重建。
關于天津南市的圖書資料不算太少,我所寓目者就不下十種:李正中和宋安娜《南市文化風情》(2003年),王和平《南市絕唱》(2009年),張建《“老南市”憶往》(2009年),張建《最后的南市》(2009年),侯凱《天津南市地區市井空間及市井文化研究》(2010年),王和平《天津南市記憶》(2013年),和平區南市街道《天津老南市》(2013年),林學奇《南市滄桑》(2014年),王和平《南市的小店鋪》(2016年),王文玉《曲苑雜譚:南市藝談舊聞錄》(2022年)。
不過,對于面積逾八平方千米的南市來說,僅僅以這些文字來記錄其百年歷史文化,確實是顯得少之又少。
![]()
《南市文化風情》
南市研究或許可以慢慢打磨,但作為研究基礎的史料歸集,卻是迫切而又迫切。1949年前出生的“老南市”,全部已經步入人生晚境,搶救其記憶的時間不多了。
2019年,我利用在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開設新聞寫作學課程的便利,組織2017級和2018級新聞學專業學生兩次采集南市口述史料,形成40篇30萬字的原始文稿。這本《南市民間記憶》就是這兩次采集的成果。
本書從訪談策劃到最終出版,前后經歷整整六載。當時年輕靚麗的莘莘學子,如果未能攻讀博士學位,都應該走上工作崗位了。希望這些大學階段的課業成果,能夠化作她們(兩個班級女生都占絕對多數)美好的青春記憶!
這本《南市民間記憶》的出版,對我來說也頗具紀念意義。雖然在高校只有七年教齡,但二十年的新聞生涯和社會閱歷,讓我極其固執地認為:新聞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必須實現從理論到實踐、從講堂到社會、從課業到傳播的跨越。學生完成課業獲取學分,不應該成為其學習之目的,讓課業成果具有價值并進入社會傳播,完成知識的轉化與創造,這才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
![]()
《五大道民間記憶》,王振良、石玉編,天津古今出版社2025年6月版。
此前所教學生的課業,雖也入選過《天津解放那一天》和《見證天津解放》,但全部內容都由學生自行完成的專書,《南市民間記憶》還是第一部。
天津是我的第二故鄉。最近十幾年來,我主編之天津歷史文化圖書,公開出版者即超過百種,早已沒有新作問世的那種激動,但是對這本南市口述史的誕生,我卻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期待!或許因為它是我教學理念實踐取得的成果吧——雖然不能算作厚重,但它確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四
《南市民間記憶》從初稿編竣到成書出版,經歷了頗為復雜的過程,我也要感謝天津記憶志愿者團隊的張翔老師和李弢老師,兩位文化遺產保護戰友的精誠合作與通讀通改,讓本書在史實和細節上避免了很多失誤!
![]()
《荏苒芳華:洋樓背后的故事》
最后還要說明一事。今年春節前后,天津傳出海河申遺的消息。我由此萌生編輯出版“海河書系”的念頭,以整合正在推進的多套天津歷史文化叢書,并延請著名平面設計師季誠先生制作了書系標志。
《南市民間記憶》作為第一種,當仁不讓地成為“海河書系”的“第001號”。不過我的設想過于龐大,書系到底能走多遠,對我來說是個未知數!不過既然起步了,就只有竭力前行,走得遠些,再遠些!
王振良2025年4月14日于沽上未知止齋
![]()
《沽上瑯嬛:天津藏書樓和藏書家》
附:《南市民間記憶》目錄
關于南市的難忘記憶/劉廣元
記憶中的老南市/田立禾
南市繁華的娛樂場所/張顯明
南市藝人的生活/賈慶華
西河大鼓大師陳鳳蕓的南市回憶/陳鳳蕓
我眼中的南市/王文玉
南市的傳奇/梁家驥
惟善里的回憶——南市的生活寫照/馮紹興
南市里的“電影周”/周錦章
與南市一同走過的歲月/李懷明
繁華與世俗并存的地方/何志華
南市的百年變遷/何志華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老南市/屈克惠
“三不管”里的百姓生涯/趙為國
朋友稱我是南市的春來茶館/安世忠
南市的生活/孫玉山
我家還在慶有西里/周景芬
看六十七年南市變遷/佟希辰
所見成就我所演/倪國英
南市與我/李耀華
南市的記錄者/王和平
苦盡甘來,活在南市/梁國濤
這是我一直生活的地方/鄔祥燕
她的南市她的青春/張彩霞
南市里的童年回憶/時文龍
道不盡的南市情懷/周云瑞
糖畫俠的一生/紀連友
從我的眼里看南市的世界/紀連友
從牙牙學語到步履蹣跚——在南市度過的那些日子/李少君
和老南市大雜院的美好時光/崇培福
南市——我魂牽夢繞的地方/程紹卿
我更喜歡南市原來的樣子/柳振明
編后記/王振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