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京報我們視頻報道,10月15日,有網民反映在四川石棉縣一高速路段看到一個家庭帶著行為似犬的孩子,隨即報警。16日,雅西高速交警表示,經核實系“正常家庭”,戶籍屬云南南澗縣。
經交警核實,這原是“正常家庭”出游,這場誤會雖已澄清,卻在輿論場中激起更深層漣漪:當“行為似犬”的標簽與“正常家庭”的官方認定形成刺眼對比,折射出的正是社會對教育方式日益深刻的焦慮與分歧。自然教育,這一旨在讓孩子親近自然、釋放天性的教育理念,絕非將孩子推向“野性”的極端,而是在文明與自然、安全與自由之間,尋找那個珍貴的平衡點。
自然教育的本質是“以自然為師”,而非“將自然當牢籠”。它主張通過接觸自然、體驗勞作、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創造力和堅韌品格。德國遍布森林的“林間幼兒園”,孩子們無論風雨都在戶外活動,但他們有專業教師引導,在設定邊界內探索;日本的自然體驗教育,孩子們參與農耕、登山,卻始終處于科學設計的課程框架中。
這些成功的自然教育模式證明: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在尊重兒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將自然作為教室,而非將孩子放歸荒野。它需要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而非放任自流的“散養”。
然而,當“自然教育”被誤讀為“無為而治”,當“釋放天性”被曲解為“放棄引導”,教育便可能滑向危險的邊緣。部分家長將“散養”等同于不干涉、不教育,讓孩子在缺乏基本社會規則和安全保障的環境中“自由生長”。這不僅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更可能在安全層面埋下隱患——正如高速公路上的一幕所警示的,某些“自由”實則將孩子置于危險境地。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導”而非“放任”,在于“啟迪”而非“放縱”。沒有引導的自由是危險的自由,沒有邊界的成長是混亂的成長。
這場“高速路誤會”引發的輿論風暴,更深層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現代人的精神矛盾。在鋼筋水泥叢林中日漸遠離自然的人們,既渴望孩子能重獲山野童年的樂趣,又對“野性”狀態感到陌生與恐懼。當看到一個與常規行為模式不同的孩子時,第一反應是“異常”而非“差異”,這種認知差異本身就值得深思。自然教育不是要培養脫離社會的“野人”,而是要培育既懂得欣賞自然之美,又能適應現代文明規則的完整的人。它應當搭建一座連接自然與文明的橋梁,而非制造一道隔離兩個世界的鴻溝。
在安全與自由之間,自然教育需要找到那個至關重要的平衡點。這個平衡點意味著:既要給予孩子探索自然的空間,又要建立必要的安全邊界;既要鼓勵孩子的個性發展,又要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家長和教育者需要把握“放手”的藝術,知道何時該放手讓孩子嘗試,何時該及時介入引導。這種平衡不是固定不變的標尺,而是需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質、每個家庭的環境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
值得深思的是,對自然教育“野人化”的擔憂,實則是對教育本質的追問。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是培養標準化、流水線式的人才,還是培育具有獨立人格、創新精神和幸福能力的生命?自然教育的價值,恰恰在于它提醒我們: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對完整生命的滋養。它讓孩子在觸摸泥土時懂得堅韌,在觀察草木時學會耐心,在仰望星空時心懷敬畏。
自然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是要在“文明教化”與“野蠻生長”之間二選一。它是一場需要智慧與耐心的實踐,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謹慎地給予自由;在傳承文明的基礎上,大膽地鼓勵探索。
當我們的孩子既能遵守交通規則行走于城市街道,又能辨識植物昆蟲漫步于山野林間;既能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又能感受自然生命的脈動,那時我們才會真正理解,自然教育的真諦不是制造“野人”,而是培養更為完整、更為豐盈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