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有條嶗山路,位于嶗山區嶗山南巒,以聞名遐邇的海上仙山嶗山命名。它西起濱海公路,東至流清河,南側與大海平行。嶗山路原為湛流干路東段,1997年5月4日根據《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市區部分道路命名、更名的通告》,將這段道路更名為嶗山路,是連接青島市區南部和嶗山風景名勝區的唯一通道,同時也是展示青島‘山、海、城渾然一體,和諧共生’城市特色的重要景觀軸線,是嶗山區也是青島市的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在很多人眼里,嶗山路的感覺或許只是一條命名不久的現代化公路,豈不知,嶗山路這條路名,至今已經有120年的歷史了。
![]()
如今的青海支路
在如今的青島市市北區,遼寧路東段與昌樂路之間,有一條不太起眼的道路——青海支路,它東南起嶧縣路,西北到青海路止。這是一條1997年才重新命名的道路,不少人到昌樂路文化市場去的時候會經常路過這里。
![]()
1947年青島市街圖中的“嶗山路”
嶗山區的嶗山路、市北區的青海支路,兩條道路相隔甚遠,且規模檔次可謂天壤之別,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可能很多人不會知道,這條有些默默無聞的青海支路,它原來的名字就叫做——嶗山路。
![]()
如今的青海支路
說到青海支路,這里只是嶗山路歷史上的第二次變遷。
由于在歷史上曾經歷了德國和日本的殖民統治,青島的街道也如這座城市的歲月發展,充滿了曲折變遷。老城區的多條街道都曾有過多名稱更迭。但是,卻沒有一條街道像我們今天所要講述的嶗山路這樣,歷經百余年,被三次命名,而且皆為不同的區域、位置不同的街道。這大概在國內城市發展及道路交通史上,也算是個罕有的個例了......
嶗山路第一次命名——1906年
![]()
德占時期的嶗山街,明信片中可以看到嶗山街與福柏醫院的備注。
老照片中這條陸續開發建設的街道,1906年被命名為嶗山街。
德占青島時期的嶗山街,并沒有太多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07年建成開業的福柏醫院。
最初的嶗山街,大致和同期歐人區內,比鄰海濱的“九水路”相似,均建設于上世紀初期,也是僅有的兩條源自嶗山的路名。嶗山街的名字,應該是以大鮑島整體路名一致。從建設規劃的初始,省內的一些主要地名,尤其是仁化鄉所屬的大小路名,陸續出現在這一大片區域內。
這條長約500米的街道,西南起安徽路與曲阜路、德縣路交匯的路口,向東北方向延伸,中間與平度路、芝罘路匯合,再穿越與黃島路相交的路口后,又折向偏北方向,最后止于濟寧路。
![]()
德占時期的嶗山街
此時的嶗山街在德人“華洋分治”的規劃下,是屬于華人區的一部分。1900年,殖民當局將膠澳租借地分為內界青島和外界李村兩大區,當時規劃的內界指的是青島區和大鮑島區,青島區是歐人居住區,大鮑島區則是青島區以北至膠州灣的華人居住區。
1908年5月31日《青島官報》刊登的《清除垃圾規定》中,對當時的大鮑島區域范圍描述為:西起濟南路,北至滄口路,東至濟寧路,向西南延伸至安徽路(嶗山路段),南至德縣路、大沽路。
與德縣路和曲阜路交匯的嶗山街南段,既是大鮑島的一個分界,也是華洋分界的一處臨界點。從設立于路口的福柏醫院的建設中也可以看出,嶗山街南北兩端存在的差異,亦有些歐人區和鮑島區的不同。
![]()
德占時期的嶗山街,左側是廣包公司經理密斯的住宅,右邊是福柏醫院。
最初的嶗山街,在檔案館中能查到的信息很少,只在一份1908年5月26日《訂立倒棄臟物章程》中的文件中,看到有它名字的出現。
第三條 凡在大沽街、保定街、活痕羅黑街、嶗山街、濟寧街、滄口街、濟南街周圍以內之區地,未經修有臟水溝之地皮,其有臟物只準專辦拉糞者拉去,至于臟物之費即在拉糞費一元三角五分以內,不準另外索費。
20世紀初,第一次命名的嶗山街,就這樣開啟了這條路名的不尋常之路。
![]()
德占時期的嶗山街
嶗山街被命名的時間,也是著名的福柏醫院建成時間。
1906年,同善會歐洲人協會集資在嶗山街和霍恩洛厄街(今德縣路)路口東側,著手創建一所專門為歐洲人服務的醫院,1907年建成,為紀念1899年病逝于青島的德國醫生、植物學家、著名漢學家、同善會傳教士福柏(德語:Ernst Faber,自取中文名:花之安),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福柏醫院。
![]()
青島萬國公墓內,福柏的墓碑。
1901年,基督教同善會在今武定路兒童醫院址建立的第一所福柏醫院,則改稱了福柏的中文名字花之安醫院,又名華德醫院。
![]()
福柏醫院舊影
新建成的福柏醫院由德國人主持,院中的外籍醫生多是以傳教士身份參與工作。醫院主要是面對在青島的歐美人士,并為他們提供較為高檔的醫治和療養服務。
福柏醫院占地8432平方米,建筑面積1363平方米。最初,兩層磚木石結構的醫院大樓,南面和西面分別設計有山墻,并建有開老虎窗的閣樓和地下室。房屋樣式新穎,設備先進,每間病房都帶有陽臺,東側建有一處大花園,供病人散步。1912年10月,德國海因里希親王訪問青島時專門參觀了該院,并對醫院的環境和設施大加贊賞,福柏醫院也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
1948年,安徽路與德縣路、曲阜路交界處。
1946年冬,福柏醫院屋頂因火災被燒毀,次年在修復時沒有再建紅瓦屋頂,而是將閣樓改為平頂式三層樓,失去了原建筑的風貌。青島解放后,1951年經市政府批準,將福柏醫院改名為青島市人民醫院。
2009年9月,原人民醫院門診大樓(德縣路17號)改為青島市口腔醫院,原安徽路21號院區成為青島市皮膚病醫院。最近,青島市市立醫院皮膚病防治院已搬至朝城路,安徽路21號老院址擬改造他用。
![]()
相同位置現在的街景對比
1914年11月,日本戰勝德國后第一次侵占青島,廢除德占青島時期所有的德文街道名稱,一律更改成日文名。從1915年的日軍地圖上看,原來的嶗山街已被全部并入了大村町(今安徽路)。
第一次命名的嶗山街(路)就此消失,它存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
嶗山路第二次命名——1923年
![]()
日占時期老地圖中的“嶗山路”
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歸北洋政府直轄。1923年,全面廢除日本名稱的街道,嶗山路在消失多年之后,在新版的地圖上再次出現,而新嶗山路路名的位置,已從青島市街挪移到了中小工廠居多的臺東鎮。
根據《民國十二年(1923年)膠澳商埠警察廳管轄區域新舊路名對照表》,位于臺東鎮青海路(日占時期稱“品川町”)與嶧縣路(日占時期稱“有樂町”)之間的一條無名路,被命名為勞(嶗)山路,同時被命名的還有嘉禾路、興隆路、康寧路、武林路(今杭州路)等十余條街道。
![]()
如今的青海支路與嶧縣路交界
![]()
1935年青島工廠名冊中的嶗山路名
第二次被命名的嶗山路,起于嶧縣路中段,向西北方向依次穿過曹縣路、華陽路等路口,止于青海路鐵路線旁。新嶗山路的兩側多為日本商人投資設立的小型企業,這條嶗山路在很長的時間里除了工廠企業,居民居住建筑卻是很少。
1928年出版的《膠澳志·交通志·道路》篇中,二次命名的嶗山路也與嶧縣路、安丘路、壽光路等相鄰的路名排在了一起。
![]()
老地圖中的“嶗山路”
青島檔案館一份1929年《日商本多好久領租昌邑路官地建玻璃粉制造工廠的呈文》資料中,具呈人姓名:本多好久;職業:玻璃粉制賣;年齡:五十六歲;籍貫:日本長崎縣;現在住址:青島嶗山路二號;鋪保:近藤力藏,懇請批準領租官地。
在1935年的一份《關于經查征稅簿嶗山路并無盛昌洋行所詢各節無案可查的出函》檔案中,也看到了嶗山路路名的信息。
正如日商的玻璃粉制造工廠等小型企業散落于這條路上,讓此時的嶗山路默默無聞的開始了它的漫長時光。第二次命名的嶗山路持續了長達74年的時間,從分屬于臺東區與市北區的轄制,到歷經區劃調整的大變遷,1988年《青島市街道村莊區劃索引》中,對于嶗山路有如下的注釋:
嶗山路:1、2,屬臺東公安分局華陽路派出所
嶗山路:3—5,屬市北公安分局大港一路派出所
![]()
![]()
如今的青海支路
20世紀90年代,曾有新聞報道,有外地游客仰慕嶗山之名,得知還有一條嶗山路,便前來找尋,卻發現這條當時已經沉寂已久的小路,與那座馳名海內外的道教名山相去甚遠,遂發出呼吁,希望政府能讓嶗山路實至名歸。
隨著嶗山海上第一仙山的影響力愈來愈大,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地處老臺東的這條以它名字命名的道路,也似乎已經預示了,嶗山路注定不會棲身于普通市街的一隅。
![]()
青海支路上曾遺留的“嶗山路”路牌
因1997年湛流干路一部分改為嶗山路,市北區的嶗山路同時被更名為青海支路。2004年4月,《青島早報》有過這樣一篇報道,有讀者反映發現有兩條嶗山路,感覺困惑。記者在位于遼寧路上的青島釀造公司東側看到一條約50米長的短路,這條路上有兩個顯眼的門牌號碼,分別是“嶗山路2號甲”和“嶗山路2號乙”。敲開嶗山路2號乙的門,一名市民告訴記者這是青海支路,以前叫嶗山路。當問其為什么沒改門牌時,他說不清楚。順著這條“嶗山路”走到遼寧路上,發現路口豎著一個明顯的大路牌,其上寫著“青海支路”。
這條看似普通的舊聞,也成為第二次命名的嶗山路,留給人們最后的記憶……
嶗山路第三次命名——1997年
198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嶗山縣,設立青島市嶗山區,嶗山進入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歷史時期。1994年4月,青島市市區行政區劃再做重大調整,設立新的嶗山區,實行與青島高科技工業園合一的管理體制,該區劃調整延續至今。
這一年,第二次命名的嶗山路一部分所屬的臺東區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撤銷臺東區,其行政區域并入市北區”,使整條嶗山路全部成為市北區的街道。
![]()
改造前的嶗山路
三年后的1997年,是我國具有紀念意義的一年,7月1日,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香港回歸舉國同慶,國內城市中紛紛出現了“香港路”的道路命名。早些時間的1997年5月4日,青島市人民政府也發布了《關于對我市市區部分道路更名、延長、注銷和新建道路命名的通告》,歷史悠久的湛山大路和湛流干路分別被更名為香港西路、香港中路和香港東路。
而嶗山路,也就此迎來了嶄新的一篇,在市政府的通告中看到:
嶗山路:原湛流干路東段更名及流清河向東至埡口處段命名。西起嶗山高科技工業園與石老人旅游度假區分界線接香港東路,向東經流清河至嶗山埡口止。
青海支路:原嶗山路更名。東南起曹縣路,西北到青海路止。
![]()
第三次命名的嶗山路,嶗山區、嶗山路、嶗山,仿佛順理成章,讓這條命運多舛的路名終于找到家的感覺。嶗山路的再一次大挪移,也讓市北區的老路再一次完成了歷史使命,一條新的“青海支路”替代了原嶗山路的名字。
新的嶗山路原屬于湛流干路的一部分,同樣是青島市區歷史悠久的道路。
![]()
穿過石老人村的湛流干路
1997年最新命名的香港中路、香港東路、嶗山路三條道路均是由原湛流干路拆分而來,西起大湛山,東至流清河的湛流干路,始建于上世紀初。德國侵占青島期間,修建了多條道路和公路。其中公路中最著名的就是湛流干路、臺柳路和四流路。這三條歷經滄桑的百年公路,加上解放后期修建的小白干路,也是少數幾條進出青島的交通要道。湛流干路最早為一條無名沙土路,20世紀30年代初,青島工務局續建沙子口至流清河段時稱為湛流干路。
近百年后,這次老公路東部的一段被更名為新的嶗山路,是連接青島市主城區和嶗山風景區的重要景觀大道,歸屬嶗山的這條道路,也真正成為與海上第一仙山聲名相符的最美沿海公路。此后的近十年中,該路伴隨著大青島的高速發展與嶗山旅游的深度開發,歷經數次大修升級,規格檔次不斷提高。
![]()
嶗山路一期擴寬工程全線通車
作為青島進出嶗山景區最重要的旅游主干道,新的嶗山路從2012年開始了首次大改造。2013年9月27日,嶗山路擴寬工程一期全線雙幅通車。嶗山路一期工程西起濱海公路、東至沙子口橋,全長約8公里,其中濱海公路至西姜一路(石老人觀光園東側)約3.4公里道路為雙向8車道,西姜一路至沙子口橋約4.6公里道路為雙向6車道。
![]()
2016年4月30日,經過一年多的施工,嶗山路二期工程實現主線通車。嶗山路二期西起沙子口橋、東至大河東橋,全長約4公里。這一段路也是進出嶗山景區最重要的路段,其中大河東路段已經屬于嶗山風景區的范圍內。
![]()
改造后的嶗山路
第三次命名的嶗山路是青島市一次性建成、敷設管網最全的市政道路,也是全市第一條全路LED亮化、兩側具備自行車道的市政道路。貫通市區與嶗山風景區的嶗山路獨成一景,前有大海,后有青山,充分感受到山與海的完美結合,過往的游客無不驚嘆于沿途山、海、城渾然一體的和諧與靈秀。
德占青島時期第一次命名的嶗山路,位于歐人區與大鮑島區的界限區域,也是后來的市南區到市北區界限附近;
民國時期第二次命名的嶗山路,異址臺東鎮,見證了陸續變遷的臺東區、市北區;
1997年第三次命名的嶗山路,終于實至名歸,歸屬于嶗山區......
![]()
一條獨特的路名,歷經百年三次命名、三易其址。
本文編輯參考:青島文史學者王棟先生《青島影像---明信片中的城市記憶》《膠澳志》《青島市志·道路交通志》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