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情人士透露,歐盟正在考慮要求中國企業如希望在歐盟本地經營,需向歐洲公司轉讓技術,此舉旨在提升歐盟產業的競爭力。這項計劃針對尋求進入汽車及電池等關鍵數字與制造領域的企業,除了技術轉讓外,還可能要求企業使用一定比例的歐盟商品或勞動力,并確保在歐盟本土實現產品增值。
![]()
相關措施還包括強制設立合資企業。據悉,這項計劃預計將于11月公布,雖然從技術層面適用于所有非歐盟公司,但歐盟主要目的是防止中國制造業實力進一步沖擊歐洲本土產業。
措施出臺正值歐洲關鍵轉型期。近年來,歐盟多行業遭受中國補貼產品沖擊,加之中國對稀土礦產出口的管控加劇,歐盟制造業面臨嚴峻挑戰。歐盟通過借鑒中國保護主義模式,或將引發中方強烈反彈,影響雙方重要經貿關系。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托馬斯·雷尼耶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多項措施,以加強歐洲產業的競爭力和去碳化進程。”他還稱,目前措施的具體范圍和內容尚未最終確定。
近期,歐中關系緊張升級。歐盟剛剛宣布上調鋼鐵進口關稅至50%,針對中國廉價鋼材。數日后,中國宣布加強對關鍵稀土礦物的出口管制,歐盟因此呼吁降低對中經濟依賴。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致力于保護本國產業免受中國沖擊。即將出臺的新規將加快這一步伐,作為“工業加速法案”(Industrial Accelerator Act)的一部分。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9月在議會年會發言中介紹,該法規旨在推動歐洲下一代產業發展,“未來清潔技術必須繼續在歐洲制造,為此,我們要確保產業所需原材料留在歐洲本土。”馮德萊恩補充稱,“總的來說,數字和清潔技術領域需要更快、更智能、更具歐洲特色的發展。”
本次計劃也在效仿中國,長期以來中國對外來企業進入國內市場設定嚴格門檻。同時,中國通過“一帶一路”項目在歐洲及全球范圍大量投資,積累技術知識。歐盟經濟事務專員多姆布羅夫斯基斯則對外表示,“中國正在利用貿易互依關系獲取政治利益。”歐洲經濟疲軟,投資低迷,尤其是最大經濟體德國表現不佳,多方游說團體呼吁委員會采取激進措施,爭取在電池等關鍵清潔技術領域打破中國壟斷。
業界代表Cleantech for Europe負責人Victor van Hoorn表示,“吸引外國投資,尤其是電池和清潔技術領域時,必須配合技術轉讓和歐洲勞動力技能提升,這需要在歐盟層面達成一致。”
此次方案重點在于助力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特別著眼于電池技術轉移,因為歐盟車企在電動汽車關鍵部件上高度依賴中國,落后于比亞迪等中國同行。
目前,比亞迪已在匈牙利投資建廠,并承諾擴大在歐洲的電池產能。中國頂尖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CATL)計劃派遣2000名工人,在與Stellantis合作的西班牙工廠投資40億歐元(46億美元)建設和運營。根據新規,想在歐盟銷售汽車的外國車企需在本地采購一定比例的商品與服務,還可能要求外資工廠聘用歐盟工人。同時,該法案還計劃簡化歐洲企業的審批流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