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渝北職業教育中心就“學生下跪”事件發布情況說明:10月10日,在我校組織的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檢查中,兩名負責檢查的學生發現另一名學生攜帶了充電寶。該學生擔心所在班級被扣考核分,隨即做出下跪求情的行為。當事人均為學生,不存在“跪教官”“教師體罰”“校園霸凌”“逼迫學生”等情況。
(10月12日紅星新聞)
重慶渝北職業教育中心發生的“學生下跪”事件,隨著校方的通報終于水落石出:既非“跪教官”式的體罰,也非“校園霸凌”的逼迫,而是一名學生因擔心班級被扣考核分,為違規攜帶充電寶而下跪求情。雖看似一場“烏龍”,但“學生向學生下跪”的畫面,遠比“無霸凌、無體罰”的結論更令人刺痛。事件的核心,從來不只是“誰逼迫了誰”,而在于:為何一名學生會選擇用“下跪”來換取考核分的“豁免”?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校園管理中尊嚴教育的缺失,值得我們作出比“澄清事實”更深層的反思。
通報中“擔心班級扣分”的理由,反映出校園考核機制對學生心理的隱性裹挾。學校禁止攜帶充電寶,初衷是保障校園安全,無可厚非;以考核分規范班級管理,也是常見的管理手段。然而,當“班級分數”的重要性被放大到足以讓學生放棄個人尊嚴而下跪時,這樣的管理機制已然偏離了“育人”的本質。在日常教育中,或許“班級排名”“考核評優”被反復強調,學生的個體行為與集體榮譽高度綁定,導致他們產生“我不能拖班級后腿”的沉重心理壓力。在這種壓力結構下,“下跪”看似是一時沖動,實則是長期單一評價導向之下,學生尊嚴意識被不斷弱化的必然結果。他們漸漸忘記,再重要的分數,也不應凌駕于個人尊嚴之上。
校方“未違規處理、已進行心理疏導”的應對值得肯定,但事件的啟示遠不止于“安撫學生”。我們應從三個層面推動實質改進:
其一,優化考核機制,破除“分數至上”的單一評價邏輯。可在班級評價中引入“容錯機制”,對首次輕微違規以教育引導替代直接扣分,避免學生因懼怕懲罰而做出極端行為;同時,需平衡集體榮譽與個體權益,明確“集體榮譽”的意義在于激勵而非施壓,不讓學生因一次小錯就背負“拖垮集體”的心理枷鎖。
其二,強化尊嚴教育,將“人格平等”與“自我尊重”切實融入日常德育。通過班會課、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徑,引導學生認識到尊嚴不分身份、不因對錯而喪失,即便是違規,也應通過主動認錯、積極改正來面對,而非放棄尊嚴;要幫助學生樹立“集體榮譽不等于個人尊嚴妥協”的認知,使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成為校園共識。
其三,提升管理溫度,在“規則剛性”與“心理關懷”之間尋求平衡。學校在制定管理細則時,可提前聽取學生意見,例如探討“充電寶如何安全存放”而非“一律禁止”,使規則既守住安全底線,也體現對學生實際需求的體諒,從而減少因規則僵化所引發的心理對抗。
校園,不僅是傳授知識、規范行為的場所,更是培育“有尊嚴、有骨氣”的人的土壤。渝北職教中心的這起事件,是一次深刻的警醒:比澄清“真相”更重要的,是從評價機制、德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三個角度系統發力,讓每一名學生都懂得:在任何境遇下,尊嚴都不該“跪下”。唯有這樣,校園才能真正成為人格得以滋養、尊嚴始終挺立的地方。
學生下跪事件不管原因是什么,都該讓尊嚴“站起來”,不能滿足于“是學生給學生下跪”!假如不是“掌握檢查考核的學生干部”,還會有“學生給學生下跪”?說白了,還是“跪拜的是權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