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老教師火了!”在信息傳播如疾風驟雨般迅速的近日,一位資深老教師的犀利發聲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迅速在社會各界引發了廣泛的熱議。在當今這個教育話題備受矚目的時代,任何關于教育現象的討論都極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這位老教師直言不諱的批判,更是如同一把利刃,精準地刺中了教育領域中一個看似平常卻又積弊已久的問題——“讓家長監督作業”的現象。
![]()
這位老教師毫不留情地將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定義為“嚴重的錯誤”。他言辭犀利地質問道:“現在的教師覺得讓家長去監督批改孩子的作業是天經地義,那老師到底是干嘛的?”這簡短而有力的話語,瞬間如同重錘一般,敲醒了無數家長和老師內心深處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想法,戳中了他們的心聲。一時間,廣大網友也紛紛參與到這場深度反思中來。在社交媒體上,相關話題的討論熱度持續攀升,各種觀點如潮水般涌來,有家長的無奈吐槽,有老師的自我反思,也有教育專家的理性分析。
看似簡單的作業監督,其背后實則隱藏著教育體系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焦慮。從表面上看,讓家長監督作業似乎是為了督促孩子更好地學習,形成家校聯合的良好教育模式。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做法卻往往無形中加重了家長和老師雙方的負擔。
![]()
許多家長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本應迎來屬于自己的休息時間,卻不得不犧牲這些寶貴的時間,爭分奪秒地陪孩子寫作業、監督作業完成情況。據一項社會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家長表示在孩子作業監督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甚至有部分家長因為陪讀而產生了焦慮和疲憊的情緒。
而對于部分教師來說,這種做法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把教學責任“轉嫁”給了家長,形成了一種“推責任”的怪圈。作業,本應是教師鞏固課堂知識、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師通過批改作業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和改進。
![]()
例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就強調,教師要通過作業批改這一環節,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做到因材施教。然而,當作業批改被剝離給家長后,教師失去了這一重要的教學反饋途徑,不僅削弱了教師的專業價值,也極易造成孩子學習上的誤區。因為家長并非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他們可能無法準確地判斷孩子作業中的問題,也難以給予科學合理的指導。
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種“讓家長監督作業”的現象反映了現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錯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本該是孩子成長的支持者,給予孩子情感上的關懷、價值觀的引導和生活上的照顧。
![]()
然而,當家長被要求承擔起“家庭老師”的角色時,他們的角色定位發生了偏差。一旦孩子出現學習問題,把責任完全推給家長,很容易激化親子關系,增加家庭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因為孩子作業問題而引發的親子沖突,孩子在這種緊張的家庭氛圍中學習,心理壓力會不斷增大,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的孩子,可能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出現厭學等心理問題。
![]()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學校應該重新審視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合理安排教學任務,確保教師能夠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感,提高教學能力,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識。而家長則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打破“讓家長監督作業”這一怪圈,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