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10月13日永輝超市新品發布會上,新任CEO王守誠一句“過去十年走了一些彎路”,像一把手術刀,剖開了這家曾經的“商超一哥”十年間的戰略困局。
當“經營水平剛回到10年前”的結論與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暴跌20.73%、凈虧損2.41億元的財報數據相互印證,這家曾以生鮮優勢登頂行業的巨頭,其十年戰略迷失的輪廓愈發清晰。
從規模狂奔到轉型陣痛,永輝的彎路本質上是對零售本質的偏離,更是企業在速度與質量的天平上持續失衡的必然結果。
PART.1
憑借“農超對接”構建核心競爭力
2016年本是永輝的戰略關鍵期,彼時憑借“農超對接”的供應鏈壁壘和差異化業態布局,其已構建起核心競爭力。
但在行業擴張浪潮中,永輝選擇以“加速擴店+狼性文化”為核心路徑,將規模視為抵御風險的終極武器。
2016至2019年間,門店數量從300余家飆升至超1000家,快速滲透至各級城市。
這種擴張看似搶占了市場份額,實則埋下了深層隱患。供應鏈能力與擴張速度嚴重錯配,為填滿新店貨架,部分商品放棄直采優勢轉而依賴經銷商,推高成本的同時削弱了價格競爭力。
![]()
規模崇拜的代價在后續幾年持續顯現。財務數據顯示,永輝的盈利能力從2020年起逐年惡化,毛利率從2020年一季度的5.96%跌至2025年一季度的0.48%,2021年起更是陷入常態化虧損。
更值得警惕的是,盲目擴張形成的“規模慣性”讓企業在危機來臨時陷入路徑依賴。
當線上零售崛起、消費需求轉向品質化,永輝并未及時回歸商品與服務核心,反而嘗試以更多元的業態擴張掩蓋問題,推出的mini店因商品同質化、供應鏈支撐不足在2022年大規模閉店,到家業務也因成本高企難以形成盈利支柱。
PART.2
戰略迷失導致加劇經營困境
2024年啟動的“學習胖東來模式”轉型,本應是糾偏的契機,卻因執行偏差淪為新的戰略搖擺。
創始人親赴取經后,永輝啟動大刀闊斧的改革:2025年上半年關閉227家虧損門店,精簡約50%供應商并推進裸采模式。
但這種“形似神離”的復制忽略了核心邏輯,直接導致優質資源流失、商品品質波動,綜合毛利率再降0.78個百分點。
調改門店雖有個別案例銷售額翻倍,但整體因自有品牌建設滯后、選品脫離需求,未能彌補閉店造成的收入斷層,陷入“改革越深入、虧損越擴大”的悖論。
戰略迷失的背后,是組織能力與戰略目標的系統性脫節。轉型期董事會權力重構引發決策分裂,傳統零售基因與新管理理念沖突導致協同效率驟降;薪酬體系的錯位更消解了執行力,基層員工收入未實質提升,高管薪酬卻居高不下,使得“服務升級”淪為空談。
PART.3
商品力重構聚焦核心戰略
如今王守誠的公開反思,標志著永輝終于聚焦核心戰略。
從發布會信息看,企業已將“商品力重構”置于首位,計劃加大農超對接比例、優化SKU聚焦核心品類。
這一調整若能落地,將是從“規模思維”向“用戶思維”的關鍵轉變,不再追求門店數量,而是聚焦“每一家店的用戶滿意度”;不再比拼擴張速度,而是深耕商品品質與服務體驗。
![]()
但回歸之路注定布滿荊棘。
外部市場早已不是2016年的格局,社區團購、折扣超市等新玩家分流用戶,消費者需求更趨細分,永輝需在性價比與差異化間找到新平衡。
內部而言,供應鏈優化、服務標準重建等均需長期投入,短期內難以見效,這需要管理層擺脫短期業績焦慮,保持戰略定力。
永輝的十年彎路,本質是對“零售=人貨場匹配”本質的背離。它證明門店數量只是表象,商品競爭力與服務溫度才是留住用戶的根本;規模增長若脫離能力支撐,終將淪為“空中樓閣”。
如今的永輝站在新的起點,其能否真正走出困境,取決于能否將“回歸初心”從口號變為行動。重建供應鏈壁壘,重塑商品價值,重構服務體驗。
這場救贖之戰,不僅關乎一家企業的命運,更為中國零售業寫下了關于“規模與質量”的深刻啟示。
◎ 撰寫/責編:劉照龍、主編:楊猛。
◎ 聲明: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 版權:文章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品牌官方,如有侵權,請聯系嘯嘯刪除。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