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學校沒有空調,被學生投訴的,頭次見學校有空調,沒學生投訴的。
![]()
有一個女生分到宿舍床位后崩潰了,一定要投訴學校,沒有看到女生發布的空調圖片前,心中還困惑,有空調還投訴,是不是太矯情了,結果看了圖片,這個女生的床位緊鄰空調,出風口直接對著床頭,冷風呼呼的。
![]()
從健康角度、睡眠質量、隱私保護上,都有點說不過去。
![]()
夏天被空調直吹到頭痛,生病的概率就大多了,空調運轉的聲音,也會嚴重影響休息,這個空調位置,對于現在學生很重視隱私這塊,安裝床簾是沒戲了。
![]()
但這件事情的核心重來都不是有沒有空調,能不能擋風,而是藏在這些話背后的 “共情鴻溝”:有人站在 “解決問題” 的表面,有人困在 “沒人懂我” 的實際,還有人忘了 “這事本不該發生” 的根源。
![]()
“買個擋風板”“用塑料布從房頂貼下來”“掛兩個掛鉤就行”,這些建議不能說沒用,但總透著點 “站著說話不腰疼” 的輕巧。
學生要的不是 “臨時湊活”,而是 “長期舒服”。一張擋風板或許能擋冷風,卻擋不住空調運行的嗡嗡聲,更擋不住 “我得自己花錢解決學校的錯” 的委屈。
憑什么學生要為學校的設計失誤買單?
![]()
“后勤無能“”裝的時候就沒考慮學生感受”“省那節管子不肯挪”,這些話雖然直接,卻說到了根子上。有評論問 “師傅上你家裝空調,是你說了算還是師傅說了算”,這話特別實在 —— 誰家裝空調不得跟師傅商量 “別對著床吹”“別太吵”?可到了學校宿舍,學生的感受就被忽略了。還有人質疑 “國家發的經費都用到哪去了”,甚至猜測 “校長拿好處費了”,雖然可能有點極端,但反映出大家對 “學校不以人為本” 的不滿。就像評論里說的 “校長老師反正不在這睡”,一句話道破了很多公共服務的通病:做決策的人,從來不用親身體驗自己做的決定。
![]()
有網友說“有空調居然還嫌棄,好多學校都沒有空調呢”這話看似有理,卻混淆了 “有沒有” 和 “好不好” 的區別。就像以前大家沒飯吃,能吃飽就很開心;現在能吃飽了,自然會希望吃得衛生、吃得營養。學生想要 “不被空調直吹的床位”,不是 “嬌氣”,而是需求升級了,學校該跟上,而不是用 “別人還沒空調” 來堵學生的嘴。
有人說自家孩子的床位被先到的同學搶了,只能睡空調位;有人擔心 “吹成偏癱學校要負責”;還有人說 “我家孩子睡了四年這個床位”。這些真實的經歷,比任何大道理都有說服力。它告訴我們,這個空調床位的問題,不只是一個女生的崩潰,而是很多學生的困境。就像有人建議 “給輔導員反饋換床位”,可如果每個空調位都沒人愿意睡,換床位又能解決多少問題?最終還是得回到 “學校該整改” 這個核心上 —— 要么給空調裝導向板,要么調整床位,要么干脆別在這個位置安排人。
其實不是學校沒腦子,而是沒把學生的感受放在心上。如果學校能多問問學生 “這樣裝行不行”,多讓決策的人 “去宿舍睡一晚”,或許就不會有這么多糟心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