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諾獎頒出來后,總有滿意和不滿意。自己喜歡的作者得了的,滿意;覺得自己喜歡的作者是滄海遺珠,不滿意。
但是……沒獲得諾獎的大師陣容排一排,可能比諾獎得獎陣容還威猛。
諾獎1901年開始頒,當時托爾斯泰和契訶夫這兩個當世傳奇還活著。
且他倆都還在出作品:托爾斯泰在1899年剛出版《復活》。1903年契訶夫出了《櫻桃園》。按照“近來出了好作品更容易得獎”規律(1981年馬爾克斯出了《一樁事先張楊的兇殺案》,一年后得獎),該得的:
然而倆都沒得到就過世了。
可以說契訶夫英年早逝錯過了,但比契訶夫年長的康拉德一直活到了1924年,也沒得。
推崇魯迅先生和薩特的大江健三郎,他的倆偶像一個沒得一個拒了,他自己得了,命運的玩笑。
其他的,比如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沒得,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沒得。這兩位加上卡夫卡,都是開時代風氣之先的,都沒得。
博爾赫斯沒得,科塔薩爾沒得,卡爾維諾沒得。
昆德拉自己沒得,還感嘆過羅伯特·穆齊爾可惜了。
菲利普·羅斯作為美國20世紀后半葉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沒得。阿莫斯·奧茲沒得。波拉尼奧沒得。阿多尼斯沒得。托馬斯·品欽沒得。麥卡錫沒得。
諾獎不給的緣故千奇百怪,吐槽也很多。
法國以前有人念過:克洛德·西蒙、杜拉斯和格里耶,都算是法國新小說那一撥的;結果諾獎給了西蒙后,就不管格里耶和杜拉斯了,大概有種“你們這個圈子得過了,其他不管了!”
西班牙語媒體也吐槽過博爾赫斯。有些人說是按貢布洛維奇所說,諾獎評委里有人認為博爾赫斯“過于知識分子”;加西亞·馬爾克斯則說,博爾赫斯跟智利某大佬的某次會談里有句話被誤讀了,所以諾獎不喜歡他。
馬爾克斯自己很八卦,他曾去問英國的格雷厄姆·格林為啥沒得獎,原因是“瑞典那邊不覺得我是個嚴肅的作家”。題外話,格雷厄姆·格林當年為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打抱不平,說這可是個認真的好小說哇!真仗義。
但也有英國人吐槽過:你們覺得格林不嚴肅,可怎么會頒個獎給丘吉爾呢?
菲利普·羅斯的讀者曾公開做網站“別鬧了,趁著羅斯還活著,趕緊給他諾獎!”——結果羅斯沒得就過世了。
當然咯,沒得的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自我解嘲了。村上春樹說過個故事,我覺得很有趣:
法國有個喬治·西默農,寫的梅格雷探長系列小說名動天下,著作超過兩百種。
與此同時,他自稱“十三歲之后到老,曾睡過大約一萬個女人”。他老婆則說沒有一萬,“最多一千二百人”。
西默農想得諾獎,但沒如愿。村上春樹說大概也無所謂了。
“三年前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已經沒人記得了吧?但西默農睡了那么多人這事,卻作為傳說在文學史上燦爛地(也許未必?)大放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