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老病死、遠方與周遭的紛擾喧囂、電子媒體與人工智能的全面興盛,乃至日常瑣事,閱讀能給予我們什么?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將七十余年的人生編織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漫游。
在《想象的生活:與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對談》(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訪談書系)這本談話錄里,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理想讀者”居無定所的童年、流動的身份、所受到的多元文化熏陶、與他終生相伴的作家及作品、他的傳奇私人圖書館……曼古埃爾的人生是與書籍綿延不絕的對話,他在閱讀中認識自我與世界,一生致力于為書籍、為閱讀寫作,將文學給予他的饋贈與全世界讀者分享。
![]()
《想象的生活》是瑞士知名文化記者西格林德·蓋澤爾與享譽國際的作家、藏書家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對談。
十六歲時,曼古埃爾成為失明詩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朗讀者,從2016年到2018年擔任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這個職位在數十年前屬于博爾赫斯。曼古埃爾憑借暢銷書《閱讀史》——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聲名鵲起。但他更愿意將自己定義為讀者,其私人藏書超四萬冊。
曼古埃爾在訪談中誠懇地談起自己流動的身份及多元文化背景:他是土生土長的阿根廷人,曾在以色列、塔希提島和紐約等地生活,如今擁有加拿大國籍;他是猶太人,由一位德國-捷克籍保姆撫養長大,她讓他接觸到了德國文化與文學,而他的父母說西班牙語。他講述了他與父母的家鄉阿根廷之間的矛盾關系、對他影響至深的作家及作品、他如何建立并失去位于法國蒙迪翁的傳奇圖書館、他在中風后如何重新獲得說話能力,還有制作玩偶的愛好。
關于這本書的完成過程,作者西格林德·蓋澤爾如實記錄道:阿爾維托·曼古埃爾最初與我約定在2020年5月于蘇黎世見面,然而疫情使得所有出行計劃擱淺。于是,從那年4月起,我們開啟了線上交談。紐約,上午九點,阿爾維托在他的辦公桌前;另一頭是我,下午三點,在柏林。對話的推進過程中,阿爾維托兩度遷居。……在夏季到來之前,他和克雷格·斯蒂芬森前往蒙特利爾,接著,9月又前往里斯本。里斯本市市長為曼古埃爾傳奇般的圖書館提供了新的家園。
閱讀此書就會感受到曼古埃爾在談話中,以迷人的方式和啟發性的語言展現了他的博聞強識、他對閱讀的熱愛,以及閱讀對他人生的塑造。一如《經濟學人》給予的高度贊譽:“閱讀曼古埃爾就像與一位智慧而博學的朋友在城市中漫步,或者一起享受一頓悠閑的晚餐。”(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俊宇)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