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北京人關東元,
收藏藝術已有13年。
他不住郊區別墅,
而是租住到市中心的酒店式公寓,
因為便利和安全。
今年7月,他搬了新家,
從酒店式公寓的兩室一廳,
搬到了頂層的三室一廳,
150多件藝術品填滿了家里的每個角落。
作家余華曾兩次在他家待到天亮,
每每感嘆這個家的氣場與眾不同。

藏家關東元的新家
關東元曾是跨國公司總裁,
半退休后將更多精力投入收藏的愛好。
他說與藝術生活在一起,
是他做收藏的初衷。
藝術是他人生重要的出口,
回到家,被藝術包圍著,
就會感到輕松、釋懷。
![]()
臥室和衛生間也掛滿藝術作品
2020年,一條曾拜訪關東元的酒店式公寓。
時隔五年,我們到北京探訪他的新家。
他談到一對美國的工薪階層收藏家夫婦,
將5000幅作品悉數捐出。
“我如果最后能夠留下100張非常好的作品,
百年以后我也想捐給社會,
這個過程它是很有意義的。”
編輯:馬詩韻
責編:陳子文
![]()

今年7月,關東元搬到了酒店式公寓的頂層
五年前,一條拜訪了關東元當時住的酒店式公寓
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的北京辦公室
五年前,一條曾經拜訪過關東元的家,這是一套位于北京市中心的酒店式公寓,兩室一廳,關東元租住在此多年。屋內掛滿了關東元收藏的藝術作品,猶如一座私人美術館。
幾個月前,關東元搬到了這座酒店式公寓的頂層套房,不僅多了露臺,整個空間也更敞亮,可以更充分地容納、呈現他的收藏愛好。
![]()

之前,關東元用定制的帶抽拉軌道的專業畫柜來收納藝術品,如今他將更多作品交由藝術倉庫保管
五年間,關東元的藏品翻了一番,總數達到了400多件。搬家后,他重新調整了作品的位置,也將一部分藏品交由藝術倉庫保管。盡管如此,這套公寓仍幾乎被藝術品填得滿滿當當,連衛生間和儲藏室里都掛滿了畫。
為什么布置得這么滿?關東元說,“能夠與一個人24小時相處,是對藝術最大的尊敬。如果只是把作品堆放在某個空間等著升值,就失去藝術的意義了。”

進門后正對面是Martha Jungwirth的作品
下了電梯,還沒進門,走道里已經掛滿了畫,氛圍從公寓樓過渡到藝術畫廊。
進門后的玄關,正對著奧地利藝術家Martha Jungwirth的作品,為整個玄關奠定下柔和色系的基調。
![]()
宋賢淑(左)與Miriam Cahn(右)作品
關東元注重空間里作品之間的關聯,例如在宋賢淑的作品對面,掛上米利亞姆·卡恩的作品,讓一東一西的兩位女性藝術家進行對話。
![]()
唐永祥(左)與劉曉輝(右)作品
在客廳最顯眼處,他掛上尺幅相當的《藍色和黃色背景上回頭看的女生》與《無題-有雷諾阿掛歷的廚房》,兩幅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一個是抽象的回眸,一個是寫實的背影。
![]()
《酒神5》,馬軻
在相鄰的一面墻上,是藝術家馬軻的作品,紅色元素與前兩幅畫相呼應。
![]()
《第一中國馬》,趙剛
從客廳通往臥室的走道兩側,也排布著風格不一的畫作。其中趙剛的《第一中國馬》,關東元很是喜歡。“它把東方和西方的色彩表現方式結合。這馬很肥碩,一看就是古代的馬,建筑也是古代的,而他用一種現代的繪畫語言表達出來。”
![]()
關東元的肖像畫
斜側面則是澳大利亞藝術家Jasper Knight為關東元畫的肖像,當時他特意叮囑對方,不要畫成傳統的寫實肖像,“就想有這種波普風格的。”這幅畫至今仍是關東元的微信頭像。
從上一個房子到新家,藝術品是生活空間中不變的主題。關東元始終認為,藝術一定要與生活緊密相關,“我曾經去歐美拜訪了很多藏家,看到他們是如何與藝術共處的。這兒也是遵循了這個邏輯,盡量呈現作品,讓作品相互之間有關聯,并且讓作品能與我發生對話。”
以下是關東元的自述:
![]()

目前我生活在北京東二環的酒店式公寓,今年7月搬到頂樓,有更大的空間呈現藏品,這也是我做收藏的初衷,就是與藝術生活在一起。
今年是我做收藏的第十三年,總共收藏了400多件作品,在這個空間呈現的大約有150件。
![]()
關東元極其注重每個空間色彩的和諧
我不會刻意將最熱門或最昂貴的作品置于最顯眼之處,對我而言,作品與空間的和諧共生更為重要。我希望來訪者感受到的,是一個帶有我個人氣質的生活空間,而非拍賣會的陳列場。
作家余華來過兩次,待到凌晨四五點鐘,天都亮了。他說,每次來都覺得氣場不一樣。這就是藝術的魅力,藝術是有生命的。有時候我從外面回來,一進到我的空間,被藝術包圍著,就會感到輕松、釋懷。
![]()
衛生間和廚房里也掛滿了畫
有人問我,把作品掛在衛生間,是不是不太尊重?恰恰相反,衛生間是生活起居中每日必至之處,這反而是我最有機會近距離與藝術品接觸的空間。
藝術的魅力就在生活之間,所以不要將它束之高閣。有些作品被收藏以后,一封存就五年十年,甚至永遠不會公諸于世。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品會很傷心。我一直覺得,能夠與一個人24小時地相處,是對藝術最大的尊敬。

關東元會定期調整家中的藝術品陳列
五年前,一條的視頻播出以后,很多朋友都來跟我溝通,包括美術館館長、策展人,還有各國的外交大使、文化參贊等。一些企業家朋友,原來對當代藝術沒什么感覺,也主動跟我聯系,這些都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還挺有意義的。
很多人做藝術收藏,初衷是為了升值。來我家看了以后,他們就開始把作品呈現在生活空間和工作空間里。藝術一定要與生活緊密相關。
![]()
![]()
關東元的工作照
1989年,我大學畢業,帶著200美元和一張單程機票,就去了巴西繼續讀書。那時非常苦,我從零開始學葡萄牙語,做過男傭,也在餐廳打過工,睡過水泥地。
![]()
![]()
年輕時候的關東元與巴西同事們
1993年,我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巴西圣保羅大學,隨后加入當時全球最大的鐵礦石公司——淡水河谷(Vale S.A.)。1995年,我受公司委派回國,負責開拓中國市場,為淡水河谷在華業務奠定基礎。2000年,我受邀加入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又是從零開始打造團隊,建立整個公司在華運營體系。目前,我已進入半退休狀態,將更多時間投入于藝術收藏。
![]()
關東元收藏的第一幅作品
對藝術感興趣,是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2011年,辦公室樓下在舉辦一個展覽,當時我看到一幅作品,畫面上是幾個小水手駕駛著一條破船駛向汪洋大海,一下子就觸動到我。因為小水手特別像我當年創業的狀態,不知未來,但勇往直前,于是我決定收藏這幅作品。
后來我去讀了中歐佳士得的藝術品鑒賞班和央美的藝術管理班,又把藝術史從頭到尾讀了兩遍,就這么開啟了收藏之路。
![]()

關東元的書架上擺滿藝術書籍與畫冊,閱讀是他閑暇時的愛好
過去在公司,我也掛了很多當代藝術作品,不少客戶都是看到我的辦公環境,從而達成了業務合作,藝術是有力量的。
藝術對我來講是一個出口。情緒低落的時候,我會翻翻藝術書籍,去畫廊看個展覽。今天我再去世界各地旅行,都是以藝術為首要安排,太多好的美術館和畫廊,以及定期的藝博會,讓我大開眼界。有時在大街上看到一個建筑,都覺得那是一個藝術作品。
![]()
左:《Frame 190215》,蔡磊
右:《無用只用-多變窗3號》,宋冬
我為什么只收藏當代藝術?因為我與這個時代同步,所以這些作品跟我有共鳴。我今天的收藏基本上保持兩個平行線:一條線是年輕藝術家,你給他一份信任,他可能就堅持下來了,如果我能見證他的成功,對我也是一種認可;另一條線是被低估的成熟藝術家,他們一生清廉艱苦,但作品非常優秀。我能夠從中選擇出來,這也是一種成就感。
判斷一個好的藏家,核心還是收藏的質量。如果有人收藏了100張畢加索的作品,我覺得這頂多算是財務能力,并非眼光有多準,因為大家已經認可這個藝術家了。但如果有人30年前就收藏了常玉,在常玉還沒有那么出名的時候,我覺得那是真的有眼光。
我現在也在放慢收藏的速度,不再追求數量,而是追求精品,希望每一件收藏都是真正能打動我的。哪怕錯失一些機會,說明是緣分未到,也不要遺憾。
![]()
關東元撿漏的汪建偉作品
這幾年經濟環境比較低迷,反而是有機會收藏好作品的時機。我之前就撿了一張漏,汪建偉在1989年的一幅作品,那是他的黃金創作時期。這幅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家的代表作,還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
當時在一場拍賣會上,我一口價就拍下來了,沒有人競爭。如果在藝術市場蓬勃的時候,這幅作品可能有很多人追捧,我也就沒有機會收到它了。
![]()

我目前租住在酒店式公寓,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到了我這個年齡,考慮的還是便利、舒適、安全。我經常旅行,不在家的時候隨時有人照看我的房間,24小時都有監控,特別便利和安全。

新家的露臺能夠俯瞰北京城,關東元和朋友常在此小酌
有人說,老關,你可以找更大的房間,掛更多畫。我說,就算找一個1000平米的房子,400幅畫也掛不下,永遠會有極限。
我自己有一幢別墅,里面臺球室、桑拿房、影音室都有。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桑拿房一次沒用過,臺球室使用也不超過20次。擁有過就明白了,人真正生活的空間是極為有限的。
就像做收藏的人,永遠會覺得資金短缺,我的邏輯就是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我還不具備收藏趙無極和常玉的實力,那就從能夠承受得起的作品入手。
不過,我覺得做收藏的核心并不是說有多少資金,更重要的還是你有沒有一顆心,你對藝術的熱愛有多深。
![]()
Herbert和Dorothy夫婦
有一對美國夫婦Herbert和Dorothy,他們是工薪階層藏家的代表,對于當代藝術的推廣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一個是普通的郵差,另一個在圖書館工作,工資都很微薄,生活得很簡樸。他們住在四五十平米的廉租房里,出門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在藝術家還沒有出名之前,他們就能夠給予支持。
最后,他們在過世前將畢生收藏的近5000幅作品,捐給了美國50個當代美術館。其實在有生之年,他們隨便賣幾幅作品,就能輕松地改善生活條件,但是他們從來沒有這么做。
![]()
798藝術區是關東元常去的地方,圖為他和朋友在偏鋒畫廊與白盒子藝術館看展
我也有一些情懷,如果命運允許的話,我最后也能夠收藏到100張美術館級的佳作,在我離世后也想捐給社會,我覺得這件事是很有意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